Page 67 - 毕节地区通志(卷九)
P. 67
第二十五篇 人力资源管理与民政
万余人;2009年,新增1.52万人;2010年,新增1.76万人;2011年新增2.74万人。
劳务输出 毕节地区人口较多,劳动力富余。据统计,1958年,全地区有劳动力161.47万
人;1968年,有138.53万人;1978年有159.65万人;1988年有210.95万人;2002年有337.467万
人;2003年有370.038万人;2004年有398万余人:2005年有387.356万人。2004年统计,全地区共
有耕地36万余公顷,每个农业人口仅有0.82亩耕地,在贵州省为最少。以每个劳动力平均经营管
理2.5亩计,能容纳182万人农业劳动力。转移输出富余劳动力,成为当地政府重要政务之一。
1987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决定,由地、县劳动部门牵头,起步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
工作。按照省劳动局离土不离乡原则,全地区在抓好农、林、牧综合经营时,大力发展乡镇企
业,成为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同时,抓住国家在沿海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
契机,组织开展向省外输出劳动力。是年末统计,全地区富余劳动力56.3万人,转产转业27.17
万人,其中能人带领自发输出1.86万人;劳动部门牵头,组织向省内贵阳、遵义、清镇、开阳、
六盘水;省外北京市、河北、陕西、广东、云南、四川省输出3056人。是年,地区劳动人事局
在广东省东莞市设立劳务输出联络机构,抽调2人长驻东莞,负责劳务输出点的考察、沟通、传
递劳务信息,组织管理劳务输出人员,协调劳工人员与厂方关系,督促双方履行劳动合同,并
承办劳务方面其他事宜。1988年,地区组织各县党政领导、劳动人事局及下属劳动服务公司、
新闻单位负责人共37人次赴珠江三角洲考察。其间,在东莞、宝安与73家工厂的1000余名毕节
地区劳务人员见面,了解工作、生活情况。两地务工人员平均月收入249元,最高988元,最低
70元。1993年11月统计,全地区累计劳务输出10.18万人,其中省外5.29万人。劳务输出开展较
早的毕节县,先后派劳动人事局人员往深圳、东莞、湛江、北海和福建省考察组织劳务输出,
县内同时兴办农产品生产加工,11.88万名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1992年,国家劳
动部将毕节县定为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联系点。1992~1993年,各县兴起创办乡镇企业,
曾一度转移农业劳动力30万~35万人。1994~1995年,外出打工成为老百姓热门话题,其中素
有“走江湖闯世界,南下北上求财源”传统的金沙县1995年全县有3.1万名劳务人员在广东、海
南、福建、江苏、浙江、上海、重庆务工、经商,当年累计收入近亿元。平坝乡双寨村230名
富余劳动力在广东务工、经商,年均每人寄回1500多元。是年,毕节地区劳动人事局劳动就业
办公室受省劳动厅委托,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建立贵州省劳动厅驻深圳市劳动管理站宝安分
站,负责管理劳务人员,并为之服务;采集劳务信息,进行劳务考察;配合毕节地区搞好劳务
输出,为劳务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提供咨询服务;协助当地劳动部门调解劳资纠纷,
处理工伤事故、死亡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维护用工单位和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协
商解决劳务人员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年统计,全地区外出打工20余万人。1996年12
月2日,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工作意见》,要求各级
党委、政府把劳务输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大投入,保证工作正常开展;加强乡镇劳动管理
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保证劳务输出工作健康发展。1997年4月,贵州省召开劳
务输出表彰大会,毕节地区受到省表彰。是年,地区及各县先后建立劳务输出领导小组,244个
乡、镇全部建立劳动管理站,共配专兼职工作人员517人。6月,地区劳动局派员到广东深圳等
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