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7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227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训练班排练《借亲配》《姑侄抗颜》等节目公演。1958年秋,毕节县城关镇以训练班为基础,
成立业余文琴剧团,排演《李十娘》《潇湘夜雨》。1959年秋,转为毕节县文琴剧团,至1960
年秋,先后排练《谭记儿》《葬花》《葛麻》《香罗帕》《人面桃花》《拷红》《三难新郎》
《三击掌》在县内及四川叙永演出。1960年8月,与织金、大方文琴剧团合并为专区黔剧一团。
4.大方县文琴剧团。于1959年5月成立,先后排练《西厢记》《倒栽麻》《喜荣归》《红军
万岁》《邬二妹》《安品与满秦》在县内及毕节、赫章县演出,均获好评。1960年8月,与织
金、毕节文琴剧团合并为专区黔剧一团。
5.金沙县黔剧团。于1960年3月成立,是年8~11月,先后上演《小姑不贤》《人面桃花》
《西厢记》《搬窑》《嫁妆》《红旗食堂》《星火燎原》《木匠迎新》。1960年12月撤销。
6.纳雍县黔剧团。于1960年3月成立,先后排练《进贡得瓜》《小姑不贤》《搬窑》《红旗
食堂》《审土地》在县内演出。是年底撤销。
7.威宁县歌舞团,于1960年3月成立,分黔剧和歌舞队。先后在县城上演黔剧《搬窑》《进
贡得瓜》《三难新郎》《茶瓶记》《倒栽麻》《安安送米》和歌舞《阿西里西》《芦虹彝家》
《撒麻舞》《芦竹舞》。是年底剧团撤销。
8.毕节县川剧团。前身系1955年成立的毕节县工商联业余川剧社。1956年7月,改剧社为剧
团。至1960年,除在本专区各县演出外,还到贵阳市、安顺专区、平坝县演出,演出大、中、
小剧目共计200余个。1960年9月,与赫章县川剧团合并为毕节专区川剧团。
9.赫章县川剧团。前身为1949年底成立的桐梓县川剧院,1953年改为新生川剧团,1954年
为四川南桐矿区川剧团,1956年10月调回贵州,11月改为毕节新生川剧团。1957年5~9月曾改
为水城县新生川剧团。1959年9月易名赫章县川剧团。1960年3月,转为国营剧团,排演《孔雀
胆》《打金枝》《赵盼儿》《赤胆忠心》《杨八姐盗刀》《在前进的道路上》。1960年9月,与
毕节县川剧团合并为毕节专区川剧团。
10.毕节县杂技团、毕节县曲艺组。(1)毕节县杂技团。1953年成立,属集体所有制性质
文艺团体。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解散。1979年重新组建,演出魔术、柔术、杂耍、
车技、流星、马戏、飞杠、爬杆、蹬技。80年代,主要在毕节、大方、金沙、织金、纳雍、镇
雄、古蔺县内乡镇演出。(2)毕节县曲艺组。于1962年成立,属集体所有制性质文艺团体。除
在毕节演出外,还到赫章、威宁、水城等地演出杂技、车灯、魔术、花鼓、金钱板、水火流星
等节目。1965年,毕节县政府将小横街原毕节县川剧团剧场拨给曲艺组作演出场地。1967年,曲
艺组扩大,演员增多,分为3队开展演出活动:一队下到本县海子街演出,一队赴四川叙永演出,
一队留守书场开讲评书。1979年,更名为毕节县曲艺队。1981年,因演入不敷出,自行解散。
地区专业剧团 1.毕节地区黔剧团。1960年8月,毕节专区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决定撤销
县级剧团,精简下放织金、大方、毕节县黔剧团部分人员,保留艺术骨干,合建毕节专区黔剧
一团,驻织金县。将黔西县黔剧团改为毕节专区黔剧二团,驻黔西县。是年12月,将毕节专区
黔剧一、二团合并为毕节专区黔剧团,驻黔西,直属中共毕节地委宣传部、毕节专署文教局
领导,委托中共黔西县委宣传部、黔西县文教局代管。1961~1963年,共演出545场,1964年
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