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2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222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扬琴班社出现,扬琴逐渐走向民间。文琴于清乾隆年间传入黔西。光绪二年(1876)大定府廖
伯平、曹聚堂、杜淑岩常汇聚于廖家弹唱扬琴。演唱本子均为杜淑岩所编,曲目有《单刀会》
《凤仪亭》《孔子骂颜回》等30余本。光绪十年(1884),平远州人杨凤钧殁于四川维州协署
副将任上。次年,其白、张、汪3位夫人及子女扶柩回里,归葬平远。白、张、汪3氏于旅蜀期
间即喜好扬琴弹唱,嗣后便以扬琴技艺教习杨氏族人杨起鸾、杨起忠、杨起常及外姓子弟吴坤
山、焦辅成、黄结轩,逢年过节或喜庆时日,每每于庭院弹唱扬琴。此为平远州扬琴演唱第一
代班子。自晚清至民国,杨氏族人扬琴弹唱不断,演唱曲目有《单刀赴会》《走马荐诸葛》
《黛玉葬花》《贾宝玉吊潇湘》《秦雪梅吊孝》《茶瓶记》共30余个。光绪十一年(1885),
黔西州张益哉、徐鼎铭、涂寅祥、董晓和成立文音俱乐部,从事扬琴弹唱和研究。民国13年
(1924)张泮轩等成立大同俱乐部。民国15年(1926),封炳坤等成立同乐俱社。民国16年
(1927),黄有余等成立群乐俱乐社。民国31年(1942),海少章开设文娱茶社,邀友人到茶
社弹唱扬琴,听众纷至沓来,当局惧怕民众聚会谈论国事,派军警干涉,茶社被迫关门,扬琴
演唱转而以庭院活动形式继续于民间。在长期的演唱活动中,曲目不断增加,日益丰富。黔西
县搜集的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曲目抄本有《青梅记》《琵琶记》《玉姣梨》《回龙阁》《二度
梅》《柜中缘》等多折本34本,有《古城相会》《单刀会》《太白醉酒》《貂蝉拜月》等单折
本39本。1950年6月,中共大定县委书记吴清卓布置文化单位配合清匪反霸运动排练戏剧节目以
发动群众。钟德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扬琴调子配唱腔,以大定地方话道白,由李维精、段以仁
等任剧中角色,杨希贤、陈忠烈等以扬琴、三弦、二胡、碰铃伴奏排练秦腔剧本《穷人恨》。
吴清卓到现场指导,半月成戏,先后为大定县各族各界代表会议及其他会议和驻军演出10余
场,颇受欢迎。1950年12月,中央民族访问团到大定,获扬琴戏《穷人恨》演出情况,团长费
孝通特派访问团音乐组负责人王建中召集戏剧音乐唱腔座谈会。1952年,黔西城区业余戏剧演
出分外火热,街道扬琴组艺人魏利亨将婺剧剧本《百日缘》进行移植,徐肖三负责导演,根据
扬琴弹唱唱腔旋律优美,伴奏器乐文雅动听等特点,将新排练的戏取名“文琴戏”,于是年10
月在县委会大会场为县机关干部演出。演出文琴戏《百日缘》,反响热烈。一时间,黔西街头
巷尾到处都能听到文琴戏幽雅纯朴的唱腔。随后,文琴组将贵州弹词唱本《搬窑》改编排练成
文琴戏上演。1953年,黔西县成立县人民业余剧团,内设京剧组、川剧组、话剧组、花灯组、
文琴组。1954年初,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慰问团贵州分团到黔西慰问演出。中共黔西县委
决定用文琴戏向慰问团作达谢演出。慰问团团长欧百川、川剧表演艺术家黄跃庭以及慰问团成
员观看文琴戏《百日缘》和《搬窑》后,认为文琴戏有地方特色,建议助其发展。黔西县委听
取此意见,作出发展文琴戏的决定。1956年5月2日,经黔西县报经毕节专署文化科、贵州省文
化局批准,成立黔西县文琴剧团。是年11月,省文化局副局长陈杰、省文联副主席翟强、《新
黔日报》文艺编辑夏静到黔西观看文琴戏《三难新郎》《人面桃花》,并录音。11月25日,剧
团首次赴筑汇报演出《搬窑》《三难新郎》《人面桃花》。省委书记、省长周林和书记处书记
苗春亭、省委文教部部长刘子毅到场观看演出。1957年2月,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指示,省
文化局、省文联联合组成以纪芒为组长,卢鸿沐、罗重廉为副组长的艺术辅导工作组到黔西县
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