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5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225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民解放军140团宣传队联合排演京剧《逼上梁山》。1952年初,大定县工商联成立业余京剧团,排
演《空城计》《法门寺》《武家坡》。是年10月,与大定县机关业余京剧组合并,成立大定县机
关业余京剧团。至1955年,先后上演《甘露寺》《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白蛇传》等10出京剧。
1953年,黔西县成立人民业余剧团,内设京剧组,先后排演《打严嵩》《追韩信》《金玉奴》
《王佐断臂》《打渔杀家》。1955年,纳雍县组织机关业余京剧社排演《武家坡》《空城计》
《捉放曹》《四郎探母》《打渔杀家》。20世纪60年代初,京剧空前普及。
话剧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话剧随着新文化运动浪潮传入毕节。是年,少年贵州会
毕节支部会员周稚九、刘超凡、李仲群等10余人在毕节城湖南会馆演出自编新剧《恶婆贤媳》
《一门忠孝》。同时,黔西县学生演出队张仲方、张远思、徐肖三等排练新剧《武训兴学》
《孤儿泪》在黔西县城万寿宫演出。民国13年(1924),刘灿南、谌幼伯、覃伯平等40余人成
立织金新剧团,演出《再造共和》《灾民泪》《萁豆悲》《大战凉山》。民国18年(1929),
蓝运富、林正良、李正荣等在打鼓新场成立公演新戏筹委会,演出《生命与国家》《岂有此
理》。民国20年(1931),黔西胡士杰(女)、游巡五、张国钧、宋福钧等成立师生演剧会,
演出话剧《长工与小姐》。民国21年(1932),大定县立第六初高两级学校校长高治昆组织
师生排练《铁蹄下的东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爱祖国》公演。民国23年(1934),
林青、缪正元、秦天真成立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演出话剧《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火之
跳舞》《敌同志》《最后一吻》。1937~1945年,以抗日救亡为主旨的话剧演出在境内掀起热
潮。此期间,文艺社团演出的话剧有《八百壮士》《火焰》《放下你的鞭子》《打东洋》《难
民曲》《卫国保家》《大义灭亲》《家何在》《打城隍》《流亡曲》《家国恨》《冰天雪地》
《凤凰城》《一颗炸弹》《除汉奸》《九一八事变》等32个剧目。许多学校亦组织师生排演
话剧。毕节师范学校杜任远、傅越寰、钟湘等演出老舍的话剧《残雾》和曹禺的话剧《北京
人》。大定职中蓝运富组织师生演出《棠棣之花》《脱下你的旗袍》《西子湖畔》;大定六龙
小学演出《坟圈女》《夜之歌》《茶山上》《大海中的孤军》。黔西大关小学演出《汉奸末
路》《青年之光》;新场小学蓝运铮、卓问渔、李正华、吴与人等演出《沙场志士》《打东
洋》《魔窟》;安底致用小学林正良、李绍夫组织演出《幽灵》;黔西中山班演出话剧《雷
雨》;中共地下党员蓝运臧在金中讲习班组织演出话剧《五里雾》。民国34年(1945),川滇
东路运输局业余剧社演出《重庆24小时》;民国35年(1946),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旋风剧社演
出《升官图》《面子问题》;民国33~34年(1944~1945),朱桐仙执导演出《铁血将士》《伯
爵夫人》《花蝴蝶》《日出》《仇情》;民国35~37年(1949~1948),李半鲁执导演出《升
官图》《钦差大臣》。1950年初期,毕节县工会俱乐部组织排练上演《刘胡兰》《丁佑君》,
大方县机关业余话剧组上演《后方的前线》。1960年前期,大方县机关话剧团组演出《春雷》
《霓虹灯下的哨兵》《红岩》《抓壮丁》《战斗的青春》;大方县人民医院演出《年轻的一
代》《祝你健康》;黔西县机关业余话剧组演出《年轻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威宁县农
业局话剧组演出《年轻的一代》;威宁中学话剧组演出《千万不要忘记》《椰林怒火》;专
区黔剧团演出《农奴戟》《槐树庄》《赤道战鼓》《艳阳天》。20世纪60年代,地区京剧团演
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