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1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231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组织晚会,赴贵阳参加彝族火把节演出《欢聚在火把节》,为深(圳)黔携手帮扶活动签字仪
式演出《铃铛舞》《敬酒歌》《花场路上》。
2.金沙县民族文工队。其前身为1976年建立的金沙县文艺宣传队,1980年改称文化工作
队,实行馆队合一体制。全队有队员29人。宣传队每年平均有半年以上时间在农村巡回演出。
1980~1983年,共演出600余场,演出小话剧6个、歌舞9个、快板剧6个、表演唱13个、小歌剧6
个、曲艺9个、歌曲8首、故事39个、舞蹈33个、单口词2个、戏剧21个;帮助区乡建立业余文艺
宣传队111个,夜校64所,辅导业余文艺骨干2100余人次。1984年7月,文艺宣传队改为民族文
工队。县民委每年拨给民族文工队经费1.2万元。文工队人员除由文化馆调配部分外,其余则用
合同制招聘,聘用期两年。队员每月工资36元,同时享受国家职工差旅费、医药费待遇。1986
年,工资标准提为老队员51元,新队员41元。招聘的13名队员,少数民族占70%。1985~1987年
文工队共演出103场,观众逾10万人次。1989年,因无经费开支,民族文工队停办。
3.织金县民族文化工作队。于1984年8月建立。实行馆队合一体制。1985年,到县属16个民
族乡和民族节日集会点共演出90余场,观众达10余万人次。是年10月,排演苗族双人舞《擀冉
情深》、布依族舞蹈《索绣球》、彝族铃铛舞《铜铃声声庆丰收》、苗族舞蹈《洗麻舞》、歌
伴舞《花坡相会》参加毕节地区第二届民族文工队文艺汇演,获表演、编导、创作奖8项,获奖
数全地区第一。1986年,《擀冉情深》和《索绣球》被选调参加全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
均获三等奖。《擀冉情深》入选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录像调演比赛,获国家文化部、广播电
视部丰收奖。是年,文工队先后到黔西、纳雍、赫章、水城、安顺、贵州民族学院作交流演
出。1989年,民族文工队进行队员轮换,新招聘16人。之后,排练《花笼舞》等新节目和《擀
冉情深》《索绣球》等保留节目。是年,《花笼舞》和《索绣球》参加贵州省首届民族民间艺
术节演出,演出18场。1990年,自创大型苗族舞蹈《鼓笙魂》《花坡舞》参加毕节地区文艺汇
演,获特别节目奖,并代表地区参加全省业余文艺调演,先后演出3场。1992年后,由于经费支
出、队员待遇不落实,大多数队员自动辞职,文工队难以为继,自行解散。
4.大方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其前身为1979年4月建立的大方县文化馆农村文艺小分队。是
年,下乡演出85场;排练话剧《权与法》《深夜静悄悄》,在县城上演11场。1980年,深入边
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演出60场,观众5万余人次。1981年,下乡演出61场,观众5万余次,排
练《神秘的古城》《抢娘》《赵钱孙李》在城乡演出21场。1983年,在县内9个区28个公社演出
115场,演出文艺节目51个。是年7月,参加贵州省乌兰牧骑文工队文艺调演,仡佬族舞蹈《打
亲敬酒》获优秀节目奖。1984年,排演仡佬舞蹈《仡佬渔歌》,苗族舞蹈《洗蜡染》《穿花
房》《静静的山林》,彝族舞蹈《火把节之夜》等参加地区民族文工队文艺调演,获奖11项。
1984年12月,改建为大方县民族文化工作队。1985年,排练舞蹈《仡家姑娘》《在那桃花盛开
的地方》《快乐的插花节》《思念》,到县属12个区23个乡镇巡回演出。1987年,排练舞蹈
《梳春》《铃》参加全国舞蹈录像调演,《梳春》获三等奖、《铃》获鼓励奖。1988年,经费
支出不能保证,辞退招聘人员,改民族文工队为县文化馆文艺小分队。1997年,大方县委、县
政府决定重新组建县民族文工队,为大方县文化广播电视局下属事业单位。
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