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20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另有少量乳钉装饰。陶器器形独特,为贵州此前所未见。陶器均为手制,火候较低。与鸡公山
遗址发现的陶器相比,陶器质量下降,推测,可能由于出现金属物品如青铜剑等,烧制陶器的
技艺下降。另一种可能是专门烧制用来随葬的陶器,与生活中使用的陶器不一样。陶器一般放
置在头顶,少数放置在胸部;铜剑和磨石一起放置在胸腹之间;装饰品均为随身佩戴之物。该墓地
的时代大约在战国时期或更早。
5.威宁银子坛墓地。位于中水红营盘山西山梁北坡上,地势稍低。该处墓葬分布密集,墓
坑开口位于第4~6层下。已清理墓葬82座,出土陶、铜、铁、玉、骨、漆等质地的器物250件以
上。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复杂的叠压打破现象,墓葬形制有从狭长形向长方形再向近方
形发展的趋势。有明显板灰葬具痕迹的墓葬占相当比例。
目前发掘的早期墓葬均为单人一次葬,后期则出现多人一次葬和二次葬的合葬现象。葬式
多为仰身,上肢和下肢摆放情况富于变化,后期的多人合葬,一墓内所葬个体在2~5人之间,
并出现将颅骨置放在肢骨之上的捡骨二次葬现象。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所清理的墓葬中有部分
墓穴短小、入葬者的骨骼纤细,较明显是儿童墓葬,表明夭折的儿童也可以葬入公共墓地。有
个别的儿童墓葬还有厚葬的现象。葬具痕迹的发现,是此次发掘较为重要的收获之一。在相当
部分墓葬的底部和墓壁发现葬具板灰痕,从板灰痕看应是由侧板、挡板、底板和盖板合成的长
方体板式葬具。部分葬具平面的板灰痕迹略呈“井”字形,但四角又似乎有角状装饰。随葬器
物以陶器为主,主要组合有单耳盘口罐、盘口深腹罐、喇叭口杯、折腹杯、喇叭口钵、浅盘豆
等。主要放置在头顶,少数放置在脚侧,随葬陶器较多者则放置在头顶及身体两侧。部分陶器
的肩部或口沿有刻画符号。此外有铜(银)镯、铜钗、指环、铜带钩、骨、玛瑙管和玉珠等随
身佩戴的装饰品。少数墓葬随葬铜矛、铜剑等青铜兵器。这些青铜兵器应属于滇文化风格。银
子坛晚期墓葬中出现了棺椁式葬具,随葬品中也出现了五铢、盖弓帽、铁器等,这些应是受汉
文化影响的结果。根据对这些汉式器物的观察,其晚期墓葬的时代约为西汉中晚期,而早期墓
葬的时代也可能要早到战国晚期。
四 古矿冶炼遗址
赫章大山炼铜遗址 位于可乐乡大山村,为古代冶炼铜矿之地,现存遗迹长约200米,宽
50~60米不等,在这片区域中,可见矿渣无数,裸露于地面。
赫章天桥银矿遗址 位于妈姑镇天桥银厂沟,始建年代待考,清代盛行。井口依山势而
开,高矮不等,高的有2米多,矮的也有1米左右。在洞口及洞外仍可看到废矿。
赫章小海子铅矿遗址 位于兴发乡小海子,矿洞开采于清乾隆年间。现仅存洞口一个,洞
口呈不规则形状,长约1.5米,高约1.7米。
威宁民河铸铁锅厂遗址 位于炉山镇民河东南约2千米处,兴办于清光绪年间。面积约500
平方米,现存铁矿渣,其余痕迹均不可见。
威宁明槽拿铜矿冶炼遗址 位于玉龙乡沙田南,清乾隆年间开办。现存古矿井2口,石棚石
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