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24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痕迹,其他面为自然岩面。出土罐、壶、俑、镇墓兽等陶器,釜、洗、摇钱树、泡钉、首辅等
铜器,刀、刀鞘、马饰、抓钉等铁器,手镯、戒指、铃、带钩(金、玉、铜质)等饰品。另有
琉璃珠、五铢、大泉五十钱等大量出土,随葬品共有四十多类。这对于研究贵州移民史、开发
史、民俗史具有重要的作用。198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黔西大海子汉墓 位于绿化大海子八仙包包。2004年,绿化乡对大海子进行开发,在修环
湖路时挖出汉墓墓室的汉砖,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遂进行清理发掘。该墓的封土堆已变成耕
地,墓向朝北,墓室与墓道通长5米,宽约1.5~2.5米,高1.35米,墓壁用菱形饰纹砖砌成,属于
大型长方形砖室券顶墓,砖纹饰有菱形纹、平行线纹、变形叶纹,砖的形状有梯形和长方形两
种,底部用素面青砖铺就,墓室内填满夯土,其中夹杂着大量碎砖块和少量红烧土,骨渣已融
入泥土,只留下白色痕迹,无棺木痕迹。出土立耳铜釜、铁刀、五铢钱等器物,从墓葬的砖石
室形制和出土器物分析,为东汉时期墓葬。铜釜内盛的无数鸡大腿骨在贵州汉墓中很少发现,
属较为特殊的现象之一。另外7座墓从山顶直线排列延伸至大海子中央。
金沙后山古墓 位于后山古乡文坝屯坪山麓,1974年开展乌江电站水库区文物普查时发
现。1991年,山洪暴发冲刷出墓室一壁,1995年,贵州省考古研究所抢救发掘。墓葬早期被
盗,殉葬品无存,仅幸存几块画像石和一块买地券。画像石的风格和散失在当地农民手中的击
鼓、杂技、舞蹈等画像石风格相近,石质和大小有所区别。墓形制为铲形劵顶石室墓,墓室后
部和西侧分别用石块隔离出宽0.53米和0.48米的头厢和边厢,为贵州罕见汉墓。墓底平铺石板,
石板下、中部偏东处设置宽0.5米、深0.3米南北向排水沟。陈放在墓室东南角的画像石为“伏
羲女娲神龙交尾图”。陈放在墓室西南角的画像石为“门阙图”,阙为双阙,阙柱高22厘米,
上部为两重檐双角顶。“人物图”出土于墓室右壁龛上,图中部为一侧立女子,梳丫叉髻,著
交领宽袖衣裙,右手握一刀状物向前伸出;图右前方为一男子,著交领宽袖衣,头戴钭顶帽,
面向女子屈膝蹲跪,手中亦握有一物。吹箫俑、持丸俑、镇墓兽均出土于甬道内。吹箫俑戴尖
形帽,着交领衣,双手握箫拢于胸前,低头凝神作吹奏状。持丸甬头部残,着交领宽袖衣,跪
坐,左手抚左膝,右手持一弹丸平伸于胸前。镇墓兽兽身浑圆矮胖,短足贴身,形如猪,头似
马,眼球突出,鬃高耸。买地券刻于封门石内壁,汉隶,其文为:“□冢直二万五”。所有画
像皆古朴、稚拙,风格与四川所出土的同时代画像石相似。后山古墓为贵州首次发现的汉画像
石墓。198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 彝族向天墓
威宁彝族向天墓群 位于盐仓镇,分布于大坟梁子、小坟梁子周围。另在二塘、龙场、中
水、大街、羊场、城关等乡镇亦有发现。向天墓分两种类型。Ⅰ型:以毛石砌椭圆石墙,直径
一般10~20米。墓依山而建,则依山一侧的石墙顶部与墙外地表大体齐平,另一侧石墙则高出
地表2米左右。石墙内地表略高于墙外地表。中央有一封土堆,直径3~4米,高1米以内。少数
墓葬在圆墙一侧建一段弧形石墙或半圆形石墙。有的墓葬不用石头而用泥土筑成椭圆形墙。此
2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