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22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下又折缓上的方式,导致折返处有较深积水。从洞壁凿痕可见当年工程之浩大和铜矿业发展
之繁荣。
纳雍小箐口山铜矿遗址 又名八宝洞铜矿遗址,位于勺窝乡鱼塘坎水井小箐口山北面。洞
口走向:其中最大的洞口面北,高1.7米,宽1.25米。其余洞口分布在上下左右。清代开采,民
国时因水淹废弃。洞内有残留木龙杆等遗物。
第二节 古墓葬
一 汉代墓葬
贵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是汉武帝因修南夷道粮食要从巴蜀远调而采取的“募豪
民,填南夷”政策,招募“豪民”到贵州垦种,就地向郡县纳粮,由内府拨钱偿付粮价的措施
而致。贵州东汉时期遗存分布范围明显扩大,说明自从汉武帝开发西南以来,中原文化在贵州
山区得到大范围推广,促进了贵州文明进程的快速发展。毕节地区是贵州东汉考古遗存集中分
布的地区之一。除赫章可乐、威宁中水遗址外,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部门在黔西林泉、
甘棠、绿化,金沙后山,赫章铺处,威宁观风海,毕节双树湾、虎踞山等地发掘过数十座东汉
时期的墓葬,为汉文化在贵州的分布传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威宁野鸡河墓群 位于观风海镇野鸡河,墓群地处缓坡,呈狭长形,平均海拔2200米,南
北长3千米,东西长4千米,盆地中的土丘高不过10米,野鸡河从东北流向东南,注入天生桥海
子。墓群主要分布在 “苏家坪”“假粮堆”两大墓区,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现均为耕地,
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长期以来,墓葬区内有大量墓砖暴露地表,个别处还有微微鼓起的
封土堆,农民在耕作中经常发现刀、灯及人头骨之残骸,墓砖有长方形,楔形两种,长方形墓
砖长32厘米,宽26厘米,厚7.5厘米,楔形墓砖边长34厘米,短边26厘米,厚7厘米,砖呈灰色,
质地坚硬,纹饰有几何纹,车马纹和耕耘纹,为研究汉代的葬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1982年,威宁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威宁赫章铺处汉墓群 位于威宁羊街镇辅处西南约2.5千米牛蜗、赫章县辅处乡交界处的辅
处河两岸,分布在威宁的牛蜗,赫章的辅处村、罗锅寨、梨树寨一带约2.5平方千米的范围内,
由于墓葬形成久远,水土流失,封土堆已不存在。 1958年修水沟在罗锅寨南山弯子出土石寨山
形铜鼓与铁剑等器物,并有竖穴土坑墓等暴露,散见汉代砖与墓石若干。砖有几何纹、马车纹
及“富贵昌”等铭文砖。有小型土坑墓、大型土坑墓,砖室墓、石室墓等,随葬物品有生产工
具、生活用具、兵器、装饰物、钱币等,还发现冶铜窑址, 出土的器物造型和纹饰具有中原文
化特点和本地民族文化特点。它的发现,为研究两汉时期黔西北的族属关系,古夜郎文化与中
原文化的关系,古驿交通发展等提供了可喜的实物史料。198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
级文物保护单位。
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