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17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2.大山炼铜遗址。位于可乐乡大山村。遗址长约500米,宽约300米,冶炼窑炉一字形排列
在坡坎之上,现残存铜冶炼窑炉5座,其余被毁。冶炼窑炉呈圆形状,似葫芦,窑口小,直径约
0.7~1.2米:窑腹大,直径约2.2~2.5米,从口沿至底部深约2~2.5米。窑内四壁均呈高温烧煅痕
迹,土质坚硬呈深红色。窑内残存冶炼过的块状铜矿渣,表面可见氧化形成的铜绿。遗址距可
乐古墓群4千米,此墓群出土大量青铜器,有的器物记载有生产时间和制造地点;铜奁腹部的装
饰为羽人纹和船纹,其他地方出土器物未发现过同类纹饰,表明属当地产品。遗址年代约为汉
代或更早些。
3.可乐战国墓群。主要分布于可乐乡可乐河南岸的祖家老包、罗德成地、锅落包等地。自
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贵州省博物馆曾多次在此发掘清理墓葬,发现其中20座墓葬式特殊,
有铜釜(或铁釜或铜鼓)置墓室一端近壁处,釜与鼓中有死者头骨牙齿。其中一墓葬于墓底
另一端又放一铁釜,釜内有死者脚趾骨;另一墓葬死者头骨外包裹有篾席而后再置于釜中。
此种套头套脚葬俗,在国内考古资料中尚未发现。墓葬形制多为小型竖穴土坑,墓室一般长
约2米,宽1米左右,无墓道,墓具未发现棺木痕迹。随葬物品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
和装饰品。其中210号和212号墓出土的铜戈,器形与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战国晚期铜戈
大同小异,花纹则较之简单古朴,铸造技术亦较粗糙原始。25、39、74、144、161、187、
190、194号墓均出土鼓形铜釜,与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铜鼓相类。144号墓
的碳14测定数据为距今2535±110年,树轮校正年代为2585±150年,与上列通过器物对比所
得到的时代相去不远。
4.可乐秦汉时期墓群。位于可乐乡政府所在地周围。2000年9~10月,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在
岔河组罗德成地东南坡麓的砖厂及紧邻的一块农耕地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余平方米,清
理出土墓葬108座,灰坑6个。墓葬密度大,且排列有序,形制和文化内涵一致。系夜郎时期一
土著氏族墓地。墓葬形制规模小,均为竖穴土坑,无封土。墓室内填土为红褐色黏土。墓室长
度多在2.1~2.7米之间,宽度0.5~1米,平均深度0.6米左右。套头葬两座,此种埋葬方式在国内
实属罕见。出土随葬品400余件,有陶、铜、铁、漆、石、骨等。兵器为多,有青铜剑、铜柄铁
剑、铁戈及铜釜、铜洗、铜铃、虎形铜挂饰、“敬吏”铭文印章和块、骨、珠等随葬品,其套
在死者头上的铜釜,其耳侧铸造有一对老虎,形象生动逼真,铸造工艺精湛,为省内首例,国
内亦罕见。
5.可乐汉代遗址。位于可乐乡坝子中部麻腮河与可乐河交界处的缓坡平台,高出河床40余
米。遗址南北长400余米,东西宽300余米。遗址地表散布有大量绳纹瓦当、板瓦、陶器残片和
其他文化遗物。遗址上建有可乐粮管所和可乐区政府机关。20世纪60年代初,可乐粮管所在遗
址西段修建仓库和门市,掘出戈、矛、箭、簇等青铜兵器。1980年,粮管所建晒坝时,出土石
磨盘、石臼等物;同年扩建门市部,出土“大泉五十”钱币6000余枚,同时出土一批铜蒺藜和
生活用具。1988年4月,贵州省博物馆、赫章县文物管理所在遗址前部南侧进行抢救性清理试
掘,开5米×5米探方5个。1992年10月,在遗址西北段发掘200平方米,开方8个。文化堆积层厚
度为0.6~4.1米不等,出土大量板瓦、筒瓦、瓦当和铜箭族、铜蒺藜等兵器以及碗、盘、豆、罐
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