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14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黔西凤凰穿洞遗址 位于黔西城郊凤凰新民穿洞寨。北、西两洞互通。西洞口高、宽均大
于北洞口。堆积物多存在于西洞口内外。1988年10月,贵州省博物馆发现此洞,于11月进行试
掘。堆积物由北向南缓倾,上覆约1.2米厚的堆积物受后期人为破坏而缺失。现存堆积物厚约1.4
米,分5层,其中含两灰烬层。上灰烬层限于局部,复层状,且胶结。在2米×2米的3个探方的
地层中,出土石制品近千件,骨制品数件,陶片数块以及单个动物牙、大量碎骨和烧骨。另从
扰乱层和地表采集得数百件遗物。石制品均为打制,原料以燧石为主。有石核、石片,有坑疤
的砾石和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端刮器、凹缺刮削器等石器。大部分石制品体形在3厘米以
下,其小石器之丰富,在贵州除普定洞遗址外,其余地方很少见到。其经过第二步加工的石器在
石制品中占相当高的比例,以石片石器为主,刮削器占绝大多数,加工方向多为正向加工。骨制
品多用骨片加工并磨制成型,有骨椎、骨铲等出土陶片4块,呈红色、质地夹砂,饰有绳纹、蓝
纹。还采集到素地、刻划纹、印方格纹等陶片,质地均夹粗砂,多为灰色。动物种类有螺、蚌、
鱼、竹鼠、猕猴、鹿和牛等。遗址堆积物时代属全新世早期,文化时代晚期地层为新石器时代早
期,底部层位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为研究贵州新石器时代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99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沙大宝洞遗址 位于石场乡西南2千米处,地处山间槽谷南侧丛岭半山。洞口宽敞,向
北。1988年9月,贵州省博物馆调查发现并试掘。现存堆积物分布在洞口西侧岩檐下,厚约1.3
米,分3层:上层扰乱,含少量石制品;中层为灰褐色黏土夹灰岩角砾,出土石制品和大量哺乳
动物遗骸;下层灰黄色黏土,未见遗物。出土石制品81件,原料以燧石为主,有石核、石片,
有疤痕砾石和石器。石核有单台面和双台面之分。石片有天然台面、素台面、有疤台面,其中
以天然台面和素台面石片居多。有坑疤的砾石仅有石锤一种。石器多用石片加工,用石块和石
核加工的较少,正向、反向加工均有。类型有刮削器和砍砸器。哺乳动物有竹鼠、猕猴、猪、
鹿等6种,均为现生种属。碎骨中有烧骨,石化程度较浅。遗址堆积物时代属全新世早期,文化
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
毕节牛鼻子洞遗址 位于毕节县朱昌镇街口东北。洞沿灰岩层面发育,洞口沿岩石一分为
二,形似牛鼻。洞口高7~9米,宽
12~14米,相对高度7~10米。南侧
洞稍低于北侧洞。堆积分四层:上层
为钙板;二层呈灰色砂质黏土夹白云
质灰岩风化角砾,厚25厘米,含较多
的哺乳动物化石骨片和砾石;三层为
钙板;四层为灰褐色砂质黏土夹风化
角砾,厚60~80厘米,含零星化石骨
片。北侧洞偏西,往深处斜下有钟乳
石和水。堆积为褐色、灰褐色粉砂质
牛鼻子洞古文化遗址 黏土夹风化角砾,有钙板,偶夹粗
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