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10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黔西观音洞遗址 位于沙井乡锦山村,地处南北
长约700米、东西宽约500米的封闭洼地,洞口高出洼
地15米,主洞口向西,长90米,宽2~4米,堆积物表
面至洞顶高2~8米。入洞35米、46米处,分别有南北
两个支洞。文化堆积物主要在西洞口内外。1956年,
当地居民在洞中挖出大量“龙骨”(动物化石)出
售,引起文物部门重视。1964年冬,中国科学院古脊
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联合对观音
洞进行首次发掘。1965年冬,由旧石器考古学家裴文
中教授主持对观音洞进行了系统发掘。1972年冬,中
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西洞口进行发
掘,获得大批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为确定观音洞堆积
物的地质年代和论证观音洞文化性质提供充分依据。
1973年秋,毕节地区考古训练班以观音洞遗址为考古
实习基地,发掘出大量的石器和大量动物化石。以上
几次发掘,共出土石制品近4000件,动物化石25种。
黔西观音洞史前文化遗址
观音洞出土的石制品有石核、石片、石器3大类,分别
用燧石、硅质岩、细岩砂及大成岩为原料。石核,绝大部分是单台面石核、双台面石核和多台
面石核,其中又以双台面石核为数最多。从台面观察,人工台面占多数,天然台面次之。石片
在出土石制品中,数量少,其形制以人工台面居多。观音洞的石器,大多用石片加工而成,其
大小多在3~5厘米之间,占石制品总数的66%,在中国旧石器文化遗址中成品率很高。刮削器数
量多,器形复杂,约占石器总数的82%;端刮器100件,其加工部位主要在石器一端,长50~70
毫米,形制有单端、双端和尖端;砍砸器出土80余件,器身长而大,大件长度超过100毫米,小
件长度约为70毫米;尖状器出土60余件,属小型工具类,形状不一,分为厚刃、薄刃和三棱;
石锥出土10件,凹缺刮器出土5件,雕刻器出土2件。观音洞石器文化特征主要为以锤击法打制
石器为主,与欧洲的旧石器文化和中国猿人文化很少有相同之处,考古学界将其命名为“观音
洞文化”。出土动物化石25种,其中哺乳动物化石有猩猩、柯氏熊、大熊猫、鬣狗、嵌齿象、
贵州剑齿象,似东方剑齿象、马、巨貘、中国犀等23种。观音洞遗址的地质时代属更新世中晚
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30万年左右)。观音洞文化代表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
一种文化,在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起源和发展问题上,观音洞的材料具有和北京人遗址的材
料同等重要的价值。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毕节麻窝口洞古人类化石遗址 位于毕节县乡团结村北,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属于低中山
深切河谷地貌区。地势向西北方向的赤水河倾斜,是一个石灰岩溶洞,洞口朝东北方向,宽
6.2米,高2.7米。洞口曾是一个活跃的地下暗河通道,如今洞内被第四纪洞穴沉积物填充,仅
留上部狭小空间。沉积物保存状况良好,基本没有被扰动。2008年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
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