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11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人类研究所与毕节地区文物局、毕节市文化遗产局工作人员进行了多次科学考古试掘、发掘,
发掘出大量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初步鉴定有剑齿象、猩猩、长臂猿、猴类、苏门羚、鹿、
麂子、猪、牛、中国犀、巨貘、黑熊、鬣狗、豪猪、竹鼠等,尤其是发现了更多的大型类人
猿——猩猩牙齿化石和两颗珍贵的古人类牙齿化石。经对麻窝口洞地层、取样、沉积物研究测
定,确定麻窝口洞是一个更新世古人类化石点。初步判断麻窝口洞发现的古人类年代为中更新
世晚期(距今20万年左右)。这一时段的古人类化石对研究现代人起源演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科
学价值。丰富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特别是灵长类动物化石为研究贵州高原环境变迁、生物
多样演化提供了宝贵依据。
毕节扁扁洞遗址 位于毕节县海子街周家桥东侧,洞穴坐落于一个东西长约1050米、南
北宽约250米的封闭型槽状洼地。洞向西北,高出洞前小溪水面约15米。洞体长约26米,宽
1.2~12.4米,高2~4.2米。含文化遗物和化石的堆积物在洞内深部。1983年,贵州省博物馆调
查发现此洞。198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联合对其进行发
掘,其褐黄、黄色土层中有3米多厚堆积物,分4层,除第2层外,各层均含有石制品和动物化
石,获石制品75件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有石核、石片、石叶,原材料以砾石和石核
居多。其文化性质与黔西观音洞文化有较多联系。与石制品伴出的动物化石13种,其中哺乳
动物有虎、中国黑熊、东方剑齿虎、中国犀、巨貘等11种。扁扁洞遗址的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
早一阶段或稍早,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或稍早。3~4层牙齿化石的铀系测年结果为距今
13~17万年,为研究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1999年12月,贵州省
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毕节海子街大洞遗址 位于毕节县海子街周家桥东侧,洞发育于三叠纪下统的中厚层灰
岩,其南壁与早期的扁扁洞遗址相邻,地貌环境相同。洞口向西,高约15米,宽约25米,高出
溪水面约15米。洞道曲折向东延伸100米未尽。1983年11月,贵州省博物馆调查发现此洞。1985
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联合进行发掘。洞内受后期使用破
坏严重,洞口平台已辟为耕地。现存堆积物主要分布在洞口岩檐下,约300平方米。其洞口部位
厚约2.5米的堆积物分上下两层,下层淡黄色,上层被扰乱。两层均含有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
发掘石制品近千件,动物化石10余种,以及大量碎骨和烧骨。石制品原料以燧石为主,分石
核、石片、有疤的砾石和石器等几大类。石核、石片台面多样。石器多为石片,以正向加工为
主,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端刮器、凹缺刮器、石箭镞等。石箭镞为贵州旧石器时代遗
址中首次发现,国内同时期遗址中亦少见。出土哺乳动物化石有竹鼠、豪猪、猕猴、大熊猫、
熊、剑齿象、中国犀、巨貘、野猪、鹿、牛、羊等,属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遗址堆积物
下层的时代属晚更新世后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对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划分
和探讨技术学、类型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999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
威宁草海遗址 位于东山王家院北,地处草海南缘的低阶地和湖滩。1982年春,贵州省108
地质队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考察发现并试掘。堆积物厚3米,分9层。
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