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13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大方奶奶洞遗址 位于理化乡羊场村东0.3千米处。洞口朝向西南,高出北面小溪水面约45
            米。洞高10~20米,宽15~25米,进深约60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1986年发现。洞内文化层多

            呈灰黑色,可见厚度1.5米。采集石制品15件,有打制石片、石锤、刮削器和磨制石斧等。除1
            件残陶纺轮外,还采集夹砂陶片70多块,多为灰色和黑色,火候较高。纹饰有绳纹、篦纹、方

            格纹、刻划纹、锥刺纹和附加堆纹等。用火遗迹有灰烬、炭屑、烧土、烧骨等。动物遗骸有蜗
            牛、鹿、牛等。时代初定为新石器时代。

                 黔西包包上遗址 位于新仁乡长井村。地处山间槽谷低阶地土丘顶部,高出小溪水面约10
            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1988年发现,采集石核、石片、石锤、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端
            刮器等石制品60余件。文化遗物表现出明显的“观音洞文化”类型和技术传统。时代为旧石器

            时代晚期。
                 黔西谷里观音洞遗址 位于谷里乡香山村。洞身高出地面约10米,洞口朝向西北,高约6

            米。宽约8米,深约20米。面积约200平方米。1988年发现,堆积以灰黄色和灰褐色为主。采集
            到石核、石片和刮削器等石制品5件,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黔西县营洞遗址 位于定新乡群星村蒋家槽子。洞口朝西北,高出山间洼地90余米,洞高

            10余米,宽30余米,进深约10米,主洞深40余米未尽。2003年发现,采集到石制品14件,陶片
            17块,动物遗骸6件,石制品类型有石锤、石核、石片、刮削器、和砺石等。陶片均为加粗砂

            陶,多数火候较高,有褐、灰、黑色,饰有绳纹、蓝纹、刻划纹和附加堆纹等,动物遗骸为石
            化差异的哺乳类足骨和碎骨。采于黄色胶结中的石制品集化石暂归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采于灰

            色集扰乱层的砺石、陶片及动物遗骸暂归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黔西大岩洞遗址 位于沙井乡观音洞。高出山间洼地约90米,洞前为一深切河谷,洞口朝

            向东,高约9米,宽约20米,进深约50米,面积约300平方米。堆积为灰褐色,采集到石片、石
            锤,石制品等3件。根据器物来看,暂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



                                                  二 新石器遗址



                 在经历漫长的旧石器时代艰辛历程之后,黔西北人类的脚步终于踏进了文明之门。从穴居
            到旷野,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虽只有一步之遥,然而这种生活环境和工具制造技术的改
            进,人类却经历了几十万年的探索发展。磨制石器提高了生产效率,陶器提供了熟食,并能储

            物防饥,种植和驯养为生活提供了基本保证。磨制石器的出现、陶器的产生、农业的起源、
            动物驯养,标志着黔西北古人类步入了文明的进程。这一时期遗留的遗址,现已发现19处,主

            要分布在毕节、金沙、织金、赫章、威宁、纳雍等县,以织金猫猫洞、大方羊场奶奶洞、黔
            西凤凰穿洞、新场营洞、威宁中水鸡公山、金沙石场大宝洞、源村、官田、赫章松林、可乐杨

            柳湾、毕节朱昌牛鼻子洞、龙场黑洞等遗址为代表。从简单的磨制石斧、石锛到穿孔石镰、石
            刀、石锛,以及磨制骨器,说明了当时人类的交流不断扩大,生产、生活方式不断进步,生活
            视野不断扩展,为聚落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94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