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18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等陶器残片。遗迹有灰坑、地窖、水沟等。在T183探方东隔梁第7层下一灰坑洞中发现1枚“宜
相”铜印。遗址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主要出土兵器,中部主要出土钱币及生活用具,
后部出土磨盘、石臼等物。东南和东北部出土防护兵器。东南原存夯筑的古城墙一段,高0.5
米,宽约5米,长20余米,被粮管所砌围墙破坏。遗址时代为汉代。
6.可乐汉墓群。位于可乐乡政府所在地可乐河两岸,分布于老街、官山、营盘、柳家沟、
祖家老包、锅落包等处。已发掘墓葬近200座,出土器物1000余件。分为具有地方文化特点墓
葬和中原文化特点的墓葬两类。前一类多为竖穴土坑墓,墓室一般长约2米,宽1米左右,无墓
道。此类墓葬中,有用铜鼓、铜釜或铁釜套在死者头部的套头墓葬法。后一类墓葬,形制可分
土坑墓、砖石墓、木椁墓和砖石室墓,形状有长方形、刀形、铲形、方形。多室者少,单室者
居多。一般长5米,宽2~3米,深1.5米。8号墓最大,从墓道至后室通长17.55米,前室宽4.3米,
后室宽4.75米,木椁尚存。出土器物质地有金、银、铜、铁、木、石。种类有生产用具锄、锸、
铲、斧、斤;生活用具有釜、洗、盘、瓶、罐、壶、纺、耳杯、豆、缽、带钩、温炉、梳、
镜;兵器有戈、矛、剑、刀、镞、蒺藜;明器有鸡、仓、井、房屋,此外还有货币、印章及装
饰品。8号墓出土一件铜器,口沿上阴刻“同劳澡盘比五尺周一元始四年十月造”铭文;48号墓
出土一件铜奁,其盖与腹部上的纹饰有羽人、船、翔鸟、水鸟仿铜鼓纹饰,为断代和研究民族
民间文化提供实物依据。
可乐遗址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东汉,完好地保留了夜郎时期600多年的人类发展遗迹遗
物,其遗址出土的“套头葬”,即将铜釜套头,铜釜或铜铣套脚,这种葬式为夜郎民族所独
有,目前除可乐遗址以外全国其他地方尚未发现。丰富的夜郎时期遗存和考古发掘研究成
果,被评为2000~2001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1月,公布为全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名录。赫章县已完成了
《可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建设规划》编制、各项专项规划方案编制,遗址公园打造建设
正在进行中。
威宁中水遗址 位于中水镇的山间盆地,与云南省昭通市接壤。遗址包括吴家大坪、水果
站、鸡公山、营盘山、梨园、新街等地,遗存面积10余平方千米,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贵州
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该遗址展开了10次考古调查,进行了4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共发现遗址及墓葬
区10余处,距今3000年至1000年左右的重要古代遗存。目前,揭露面积3000余平方米,清理出
祭坑、墓葬、灰坑、房址、沟基等遗址 200余处,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玉石器、青铜
器、碳化稻谷物等文化遗物,出土文物3000余件。中水遗址包括鸡公山文化遗址、吴家大坪遗
址、红营盘墓地、银子坛墓地和大河湾遗址等。中水遗址的发掘,是贵州考古的重大突破,是
在贵州第一次揭露出功能较为全面的山区史前聚落遗址。遗址中发现的大量水稻标本为探讨云
贵高原早期稻作农业提供了珍贵资料。初步建立起了滇东黔西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地方
考古学时代序列。鸡公山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贵州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考古和
聚落考古的空白,还为研究分布在贵州西北部与云南东北部地区的一种新考古学文化提供了典
型器物组合,为探讨贵州地区和完善西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资料。1982年2
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