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19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分述如下:
1.威宁鸡公山遗址。位于中水镇鸡公山顶。2004年10月~2005年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
究所联合四川大学考古系等单位对贵州威宁中水史前至汉代遗址与墓地进行了首次发掘。
2005年9月至11月,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对其中的鸡公山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
揭露面积2000余平方米,清理出祭坑、墓葬、房屋建筑、沟和路等遗迹200多处,基本弄清
了整个遗址的聚落布局。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磨制石器,有石斧、石锛、穿
孔石刀、石镰、石镞等,其中梯形石锛、弧壁穿孔石刀等最有特色。还有少量骨器、玉器和
铜器。骨器主要有骨镞和骨饰,玉器主要有领镯、环,铜器主要有细耳饰、铜锛和铜凿等。
据初步统计,出土遗物中有完整和可复原的陶、石器近千件。通过对鸡公山遗址出土文物进
行分析,专家认为鸡公山遗址可能是以祭祀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早期遗址。其两次
发掘出土的炭化植物种子多达上万粒,包括稻谷、粟、黍和芸薹属四个种类,其中又以稻谷
和芸薹属植物种子的数量格外突出,二者合计占到了所有出土植物种子总数的99%。作为中
国南方史前人类最早的原始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遗存地,是贵州第一次发掘出功能较为全面
的山区史前聚落遗址,填补了贵州地区史前考古的许多空白。2005年,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工
程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6月,鸡公山遗址被省人民政府公布
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威宁中水墓群。位于中水镇中河村,分布在银水、中河两村交界处的独立树、梨园与张狗
儿包3处。地表无封土堆。1978、1979年两次发掘,清理墓葬58座,除1座砖室墓外,均系长方
形竖穴土坑墓,墓穴长2米、宽1米左右,深度不一,浅者0.2米,深者可达2米多。有单人葬及
多人葬。出土随葬品400余件,陶器有罐、碗、杯、觚、豆、瓶等,部分陶器有刻画符号,共40
多个;铜器有戈、剑、矛、镞、釜、贮贝器、臂甲、发钗、带钩、扣饰、手镯、铃等;铁器有
矛、剑等。另有玉、石装饰品、纺轮等,还有“五铢”“大泉五十”“大布黄千”钱百余枚。
该墓群是夜郎时期民族墓葬。
3.威宁吴家大坪遗址。位于中水镇中河村。1960年,贵州省博物馆在该遗址东侧陡坡下的中
河大河湾冲沟采集到锛、斧等石器。1972年和1981年的调查分别在大河湾和吴家大坪遗址采集
到一批陶片和磨制石器,初步断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95年和2002年,贵州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钻探,并试掘了3个稻谷坑,同时采集到一批陶器、石器和骨器。2004
年10月至2005年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该遗址进行发掘。该遗址与鸡公山遗址的出土
物相同,时代也大体一致,该遗址出土的碳化水稻碳14测年距今3100年。
4.威宁红营盘墓地。位于中水镇。2004~2005年,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和四川大学考古研究院
进行联合考古发掘。此次清理发掘墓葬26座,规模偏小,单座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部分墓葬
有葬具板灰痕迹,为长方形板式葬具。葬式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大部墓葬都有随葬品,出土有
陶、石、玉、铜和骨器等,共计56件,其中兵器有柳叶形青铜剑、骨箭镞、青铜箭镞等,其中
青铜剑明显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工具有铜刀、穿孔磨石等;装饰品有铜镯、铜指环、石璜、玉
等;陶器组合有带流鼓腹罐、圈足鼓腹罐、单耳折沿罐、圈足碗(钵)、杯等,器表多为素面,
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