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23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毕节虎踞山汉墓 位于毕节城区虎踞山麓。于1973年发现,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组织清理
发掘,为一大型汉代砖室墓。长约5米,宽约3米。汉砖为素面,无纹饰,由于早年被盗,随葬
品甚少,出土少量铜器。
毕节双树湾汉墓 位于毕节城区双树湾,墓葬近百座,散
乱分布于小山丘上。1987年3月,毕节毛纺厂基建,挖出东汉晚
期墓葬1座,地区(原)文管办和毕节县文物管理所联合举行
清理发掘。该墓葬坐东北向西南,长3.9米,宽1.5米,汉砖扣砌
而成,出土时砖室劵顶坍塌。砖饰纹有几何纹、菱形纹、钱币
纹等。出土陶俑3件,分别为:庖丁立俑,高23厘米,平头,双
眼注视前方,面无表情,腹前有一食物桶,左手撑桶,右手执
瓢,造型生动;侍从立俑,高27厘米,头戴软帽,表情沉静,
左手护胸,右手贴身,似聆听状;武士立俑,高23厘米,平
头,双手各执刀剑紧贴于身,威武雄壮。陶马两匹,均高25厘 毕节双树湾出土的东汉时
米,长38厘米,四肢直立,头微仰,直视前方,耸耳,闭嘴, 期的陶俑
尾短,配鞍;陶狗1只,高20厘米,两耳下伏,双眼微凸,注视前方,张口,身长足短,尾断
缺;陶鸡舍模型1件,高10厘米,宽24.5厘米,上沿长30厘米,底边长26.5厘米,内分4隔,每格
均长11厘米,宽8厘米,隔墙中央蹲1母鸡,头仰视左方,左方格一根3厘米底座上站一雄鸡,伸
颈俯视,鸡头前方有鱼一条,其他3格中均蹲有一母鸡,鸡旁各有一不同造型的鱼,母鸡头部均
向雄鸡仰视。陶罐1件,折沿,素面,高20厘米。另有残陶片150余件。出土文物藏于毕节地区
博物馆。该墓葬是毕节出土的唯一完整砖室汉墓,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是中原第一次移民贵
州的珍贵实物证据,为研究毕节古城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科学实物资料。
黔西野坝汉墓群 位于城关镇新潭罗布垮一带,残留有大量封土堆,高0.8-2.5米,直径
8-16米,当地人称“万人坟”,现为耕地。一般墓葬直径8-16米,1972年发掘10座,其中东汉
墓7座,形制有竖穴土坑与砖室墓各一座,石室墓5座,典型的又黔M1系刀型券顶石室墓,墓长
4.94米,宽1.6米,高1.76米;有2米多长,1米多宽,1米多高的墓道。黔M13为竖穴土坑墓,长
3.44米。宽1.97米,高1.4米。这批墓葬均被严重扰乱,估计为下葬同时期被盗,出土罐、壶、俑
(家禽和人物歌、舞、抚琴)、镇墓兽等陶器,釜、洗、摇钱树、泡钉、首辅等铜器,刀、刀
鞘、马饰、抓钉等铁器,手镯、戒指、铃、镜、耳当、带钩(金、玉、铜、石质)等饰品。另
有琉璃珠、五铢、大泉五十钱等大量出土,随葬品共有40多类。
黔西甘棠汉墓群 位于甘棠镇红星和笔架一带,分布在1.25平方千米的范围内,20世纪70年
代初,圆丘形封土尚完整,一般存高约2米,底径15米许,现已遭破坏,残存封土高0.4~2米,
长1.5~3米,宽0.9~2米。有的甚至封土碓都没有,只是凭当地老人回忆找到的。当地人称“万人
坟”,1973年和2005年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分别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发掘,清理
发掘墓葬20余座,墓葬形制有长方形竖穴土坑、长方形竖穴石室券顶、刀形竖穴石室券顶、刀
形竖穴石室券顶带边箱、刀形竖穴石室券顶带边箱带耳室等墓葬形制。墓室用石均有一面加工
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