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15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磨的砾石等堆积物。1983年底,贵州省博物馆派员在毕节进行旧石器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普
查,在遗址北侧洞口的上方阶土地表采集到几件砂岩砾石、燧石、石核、石片和一件磨光石器
的后端。在洞外接近田坝的阶土中,采集到60多件陶片。陶片主要为黑褐色、灰色的夹砂陶,
厚的13毫米,薄的3.5毫米,夹砂较细,多有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刻划纹、附加堆
纹、锥刺纹等。另发现一枚鹿类的上臼齿和一枚鼠类下颌的左半体,几件骨片和桡骨。1985年5
月,毕节文管所进行田野调查,在遗址地表采集到3枚动物牙齿化石和陶片2片。遗址时代属新
石器时代。
三 商周至秦汉代遗址
毕节青场瓦窑遗址 位于青场镇瓦窑村。乌江上游六冲河的支流青场河由南向北流去,在
瓦窑村形成宽约500米的河谷平地;河谷平地周围群山环绕,河西形成数百米的三级阶地,遗
址分布在阶地上,下距河面20余米。遗址约为10万平方米。1960年以来,不断有石器和陶片出
土。贵州省博物馆和毕节县文化馆多次派人调查遗址。1977年冬,向村民征集到石斧、石锛、
石刀、石锄、刮削器等磨光石器63件,原料以三叠纪碎屑岩为主,其次是二叠纪玄武岩、燧石
和石髓。石器大小不一,最大的长17厘米,最小的仅4厘米,其中有10多件半成品和废弃品能清
楚地反映制作和加工磨光的全过程。1984年7~9月和2006年9月,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贵州省
考古所三次考古发掘瓦窑遗址。1984年发掘,开探方11个,揭露面积255平方米。由于表层厚,
遗址保存较好,已发掘部分基本未受后期扰乱,较完整地保留当时人类活动所遗留的各种痕
迹。发现房屋遗址4座,清理2座;窑址一座,出土石器、陶器、骨、牙器等文化遗物200多件。
房屋依山面水而建,坐西向东,以木结构为建筑主体,形式分两种,一为半地穴形抹角方式单
间房,面积约3.3平方米,利用四周高中间低的自然地形改造而成;一为立柱式地面木构建筑,
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9平方米,分南北两室,每室有火塘1个。圆形单孔露天式窑址一座,保
存较为完好,窑室直径约90厘米,中设碗口粗大的火孔,旁有风道相通,窑体被烧成红褐色,
窑侧堆满红烧土和破碎陶片。发现火塘8处,分布集中,间距不过数米,形状多为圆形式略呈
放射状,直径40~50厘米之间,有的厚度达10厘米,火塘旁边布满红烧土和黑色的炭屑,并有
支锅用的锅桩石及有火烧痕迹的夹砂陶片。出土的文化遗物以石制生产工具和陶制生活用具为
主,另有部分骨牙饰器。生产工具有梯形石锛9件,梯形石斧1件,半月形单孔、双孔石刀8件,
圆形、算珠形、宝塔截尖形陶纺轮16个,石范6件,加工磨制器物的砺石6件,石锤1件,石杵1
件,石砧4件,研磨器1件,石支座5件,捕鱼和猎兽用的石网坠45件。石范完整者有鱼镖石石范
1件,其余5件残;其中可辨器形者2件,一为剑叶、二为剑基。石网坠数量最多。生活用具以陶
制的炊器和盛储器为主,出土陶器223件。陶器多数残破,少数修复成形,皆为手制,质地以夹
砂红陶为主,其次是夹砂黑陶,有少量泥质红陶和泥质黑陶,造型多为卷沿、鼓腹、小平底。
可辨器形有壶、罐、釜、钵、碗、杯、豆、器皿,器形规范,大小适用。纹饰分布在器体颈部
以下和底部,有绳纹、方格纹、刻划纹、回纹、涡纹、圆点纹、几何纹、叶脉纹等。此外发现
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