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16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工艺精致的骨笄一件,长16厘米、厚约0.4厘米,通体磨光、尖头、扁身、燕尾,尖端部分有6
条刻画。有璜形牙饰2件(残),铜手镯1件(残),蕉叶贝化石1件,一些小型陶管和陶环,
系装饰品。遗址年代以T9窑内残存的木炭标本做碳十四测定,距今2950±125年,树轮校正为
3210±175年,时为商末周初。作为至今为止贵州发现最早、最完善的商周时期聚落遗址,是毕
节青铜时代的发源地。1985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赫章可乐遗址 位于可乐镇所在
地。遗址埋藏区面积9.4平方千米,
为一山间坝子,乌江北源的可乐河、
麻腮河在坝中交汇向东流去,坝子四
周为缓坡丘陵地,海拔在1780~1900
米之间。遗址分布于可乐、农场、大
田、水营、岔河村等地,现已探明
有15个墓葬群、一个汉代遗址、一个
夜郎民族聚落遗址、一个汉代工业遗
赫章县可乐遗址出土的汉代乐舞砖
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共进行了
九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近4000件,时代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东汉。遗址分叙如下:
1.柳家沟遗址。位于可乐柳家沟半坡,海拔1800米。遗址南临可乐河,距河床高约50米,
北依陆家坪子。1977年11月,贵州省博物馆、赫章县文化馆在陆家坪子南沿台阶上开5米×5米
探方3个,发掘面积75平方米。文化堆积为:第一层,扰乱层,厚20~80厘米,灰褐色土夹有红
烧土颗粒,内含较多陶片,有少量石器、石材和近代陶瓷片;第二层,红烧土木炭层,厚约50
厘米。红烧土皆为块状,内含大量木炭,出土器物有陶片和石器,但无1、3层多;第三层,灰
黄色土,一般厚80厘米,出土器物石器较少,陶片较多。出土石制品37件,均系硅质砺石打磨
而成。出土陶器残片500多片,除2件纺轮外,均无完整器形。经分类辨认,有罐、杯、碗等器
皿。大部分为夹砂粗陶,极少数为细砂陶,无泥质陶。陶色有黑、灰、灰白、红几种,以灰黑
陶为主。制法以轮制为多,兼有手制。另发现铜器残片2件,其一刃部呈半圆形,中空,似为铜
锄。根据出土文化遗物分析,柳家沟古遗址的年代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晚期。
赫章县可乐遗址
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