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9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第一章 文 物










                 毕节地区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自20多万年前的远古时期,黔西观音洞人在与大自

            然的顽强搏斗中,开创了远古历史文化,影响着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毕节麻窝
            口洞人牙化石的出现,为现代人类起源“多地说”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进入新石器时

            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拥有了陶器制作、出现了农业,将文明继续向前推进;商周至
            战国时期,先民逐步从穴居走向旷野(屋居),并掌握了青铜、铁冶炼技术;秦汉时期,辉
            煌的夜郎文化在这里得以彰显;至汉代,已初开昌明,同中原有了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蜀汉时期,彝人首领济火助诸葛亮南征有功,建立罗甸国,被蜀汉政权封为罗甸国王,与乌
            撒地方政权“勾”一起创造了千年古彝文明;明洪武年间,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开“龙场

            九驿”以通西南。清初,进一步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促进了境内经济、文化、交通的大
            发展,民族文化百花齐放。中共毕节第一个党支部、鸡鸣三省会议、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

            命委员会、贵州抗日救国军、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活动及斗争等显示了毕节地
            区是一块红色苏区。民国时期,大方中国航空第一发动机制造厂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航空工

            业在这里诞生。从诸多历史人文、红色文化看出,毕节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
            化源远流长的地区。




                                               第一节 古遗址




                                                  一 旧石器遗址



                  毕节地区史前文化发达,通过20世纪60年代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发现以来,现已探明新、
            旧石器时代遗址44处,分布于各县,以毕节、黔西、大方最为集中。其文化传承发展清晰,旧

            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遗址俱全。
                 何官屯扒耳岩巨猿化石遗址 位于河官屯扒耳岩。2001年发现。2007年5月以后,在当地群

            众“开山炸石”过程中,四颗巨猿牙化石被发现,填补了贵州高原无巨猿活动遗址的空白,同
            时出土了猩猩、柯氏熊、大熊猫、鬣狗、嵌齿象、贵州剑齿象,似东方剑齿象、马、巨貘、中
            国犀等动物化石。



                                                                                                           294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