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29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往积劳,原需调挕。爰以外节,用典中枢。令代步以趋朝,施恩佚老。亦原衔而致仕,宥肩过
思。前曾几载而溘逝林泉,缅数帮之风流节钺。呜呼!殚真诚于器局,素志犹存。兹保持于疆
封,成劳未泯。象其心迹,谥曰恭勤。式启丰碑,昭之茂典。
乾隆六十年闰二月吉旦
毕节韩 父墓(韩钦墓) 位于毕节县观音桥办事处五里坪村。韩钦(?-1787),韩 之
父。韩 (1729-1804),字序东,号兴亭。历任江南淮徐道、工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乾隆
五十二年(1787)为父建墓。土封石围,呈圆形,高2.1米,底径4.5米。占地面积60平方米。青
石质墓碑。圆首,高1.5米,宽0.2米。额刻二龙戏珠,额题“恩荣”二字。碑文楷书阴刻。兵部
尚书李世杰撰书。
毕节余达父墓 位于毕节大屯乡杉木岗。葬于1934年,1937年迁黄金白泥塘,墓为椭圆形
土冢,占地20余平方米,坐南向北,高1.40米,三碑四柱五帽,墓碑通高2.20米,左右两碑墓表
各高1米,宽0.67米,为周培艺撰文,前清秀才熊文照书。书法细腻,笔调圆润。左右墓表横额
上分别阴刻楷书“雅道沦亡”“荫远德明”。门额上均镌浮雕卷草纹、莲花纹等图案。余达父
(1870~1934),名若瑔,号达父,彝族杰出诗人、法学家,爱国人士。曾留学日本,是毕节
历史上最早的留学生之一。 余达父世居四川省古蔺县水潦乡,自幼过继给伯父余象仪为嗣,入
籍于贵州省毕节县龙场驿大屯。虽没做过土目,却因过继给伯父余象仪而成为大屯土司庄园的
主人。1906年留学日本江户大学,专攻法律,并与贵州同盟会领导人平刚结为挚友。1910年学
成归国,秋试中举,成为前清政法科举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之武昌起义成功,贵州自治
学社及时响应起义宣告贵州独立,余达父被选为省立法院议员。不久,贵州革命政权被反动军
阀勾结滇军颠覆,余达父被迫远赴上海避祸,与安健(彝族)创办《斯觉报》,鼓吹革命,鞭
挞军阀。之后,余达父赴北京开设律师寓所,任专职律师,并在北京法政学校兼任教员。时人
称其“学究申韩,辩媲苏张”“仗义执言,耻附权贵”。5年后,余达父回故里,在家中读书
著述,扩建庄园。在大屯,余达父不幸因中风造成半身不遂,卧病3年方治愈。由于乡间兵匪
频仍,难以安居,经挚友周素园推荐给省长袁祖铭,出任贵州大理分院刑庭庭长,于是全家迁
居贵阳。在任上,余达父“法理深邃,冤屈雪伸”,时与官场相扦格,遂弃官入云南,漫游数
载后复归故里潜心著述。1933年,王家烈任贵州省主席,余达父受聘为省政府名誉顾问。1934
年,贫病交加的余达父在贵阳不幸逝世,归葬大屯故里。
黔西丁扬斌墓 位于锦星乡白泥村,占地约30平方米。丁扬斌,生于1892年,字光训,四
岁启蒙,五岁能诗,七岁通诗书,十四岁任教,人称“小才子”。曾加入国民党,在军中,
官至纵队(旅)长、师长。在南京任国民党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期间,因撰写《四万万救国
方略》而被捕,出狱后弃政从教。1941年回黔西任教。之后,将祖上宗祠改作“农文小学”。
1955~1965年期间,曾当选第一、二、三、四、五届黔西县人大代表和贵州省文史馆长等职。
1965年逝世。
鸡鸣三省团首周启元墓 位于毕节县林口镇鸡鸣三省村,清代古墓。墓主周启元,人称
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