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30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周七公,苗族,清末鸡鸣三省团练头目。墓面向赤水,碑高丈余,安放在一块数吨重的青石
碑座上,极为稳固。碑上刻 “忠、孝、礼、义、福、禄、寿、喜”图和碑联“千脉朝阳沙明
水并秀;万龙拱手兰馥桂连香”。雕刻艺术精湛,人物栩栩如生。碑序部分文字,已剥蚀不可
辨认。
第三节 古建筑
一 古驿道
毕节地区历史上是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自秦开“五尺道”、汉开“南夷道”之后,成为
川滇黔三省之枢纽,是西南地区自古以来“贡茶古道”“市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通道。
2009年,经贵州省文物局会同云南、四川等省联合申报, “茶马古道”于2013年5月,被国务院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毕节地区有16个文物点列入其中。
金沙鱼塘河古道 位于金沙与四川古蔺边界的鱼塘河,离金沙县城约70千米,途中架设桥
梁10余座。路面为自然石块,历史上为人背马驮的运盐之路,故名石墁三尺盐道。据火石娅
彝、汉文镌刻的万年碑记载,盐道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竣工。道光年间(1821~1850)重
修山王沟、鹿崽桥等石拱桥。后于同治九年(1870)六月,建鱼塘河渡口。现盐道残存数段和
部分桥梁。
大方甘棠古道 位于黄泥塘镇甘棠西南。筑于明代,青石铺墁,现存古道长约2千米,宽
1~2米,南与西河古道相接。驿道上残存有1918年立的李太英伯母节孝坊,石刻工艺精湛,占地
面积10平方米,原坊三门四柱,因“文化大革命”时遭破坏,现仅存一门四柱,门宽1.27米,门
高2.3米,通高5.8米。
大方阁雅古道 位于双山镇与竹园乡交界落脚河西岸,为明初摄贵州宣慰使奢香所建“九
驿”中的归化驿之一段。东连金鸡驿,西接归化驿,建于洪武十七年(1384)。毛石砌筑,全
长15千米,宽2.5米。现存小阁雅至双山一段长约5千米,石砌阶梯式蹬道,依山傍岭,逶迤蜿
蜒,至今仍有人马行走。
黔西谷里古道 位于谷里镇北,为摄贵州宣慰使奢香所建“龙场九驿”之一。东南起自谷
里驿,西北接奢香驿,建于洪武十七年(1384)。毛石砌筑,现存古道段长约2千米,宽2.5米。
毕节七星关古道 位于毕节县杨家湾镇七星关,为秦初开辟的“五尺道”之残存。蜀汉建
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蜀汉大军平南中四郡反叛,既平,诸葛亮率师沿“五尺道”北归成
都经七星关时,与助武侯平南有功的彝人首领济火在此筑坛结盟拜七星,封济火为罗甸国王。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命颍川侯傅友德率师30万南征,夺取七星关要隘后,命千户指
挥周必贤屯兵扼守七星关,次年筑七星关城。1936年2月,红二、红六军团在贺龙、萧克的率
领下,在七星关与杨正荣、朱益斋等国民党地方反动武装进行殊死战斗,击溃反动武装多次进
2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