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35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光元年(1826)竣工。三孔石拱桥。长51米,宽7.04米,高19.7米,桥面厚2.1米;大孔跨距14
米、小孔跨距3.6米。1960年筑纳水公路、1990年改建公路均用此桥。桥西端百米处,道光六年
(1826)十二月初九日立石碑两通。小碑阴刻楷体 “桥碑”,高1.6米,宽0.7米,厚0.16米,碑
面阴刻直书捐资者姓名。大碑高2.4米,宽1.1米,厚0.16米,阴刻“果伟河桥碑记”。
附:
果伟河桥碑记
□□□□□□比德之接壤,自设立郡县,凡所于此连界,粤嵇古昔□□,系四十八部□
衍。比德在禄德四□□,列水□□而界,亦当□□□□□□□即河之所。为联络无造,即施人
工,继起此辅相之专,有赖于修举也。溯河端原委,出乌撒碣里,由法窝入水城西,扒瓦河迂
回而过之,注阿勒诸河,沿倚阁以联于果伟,蜿蜒数百里,众漾以渐集而汇。向有舟揖之设,
以济往来,因亦□使其下注牂牁,浮于巴涪达于江。然河在于兹,大道通衙,毂击肩摩,日无
停止,时不睱息。当夫暑雨骤涨,悬崖石壁间,雷声鸣,波拍天,洪涛泛溢,巨浪奔腾,每临
流而徘徊,未免兴失磋叹。时强渡而沉溺,尤为悲夫惨伤。仁人念此,恨己力之莫补者有之。
孰是有力而兼有心者,毅然以善果自肩,倏忽而工告竣。如有其人,岂征济人利物之之极薄而
隐然哉。□洽于□天帝好生之大德哉。辛巳仲夏比德侄来,以果伟河石桥竣工,嘱记于元、询
及资费,云:吾族归宗二翁戚党,比德叔侄偕毕邑糜翁创首募建,纠工笼材,不惜重费,不辞
辛劬,其他欣助者莫之却,不助者未之强。始于嘉庆庚辰九月,凡八阅月,至道光元年辛巳四
月落成。桥疏三洞,长十六丈五尺,宽二丈二尺,高五丈九尺有奇,自今行人往来悉经其上。
元曰:嗟哉!建桥济人,善行也,助□□□□□□,善人□□,善之大者未强助,而不先蹈乎
不与人方便之覆辄;是又得与行人方便之事,而不先蹈乎不与人方便之辄,其视俗之强募者抑
又远矣,又尽善矣,一举而三善备,兹有其专。且闻乎人之善壹而不眸□善又□吾党其益复何
如?□曰积善余庆,书曰作善降祥。利济亿万人,亿万人颂祷之;利济亿万年,亿万年之人颂祷
之。是则先人之庆而庆,□自不后人之乐而乐。千祥百福,三多九如,天固有以赐善人矣,亦
又何惑乎!志善者之乐于替壤,而共存盛举耶!是为记,西水比启后学安家元谨撰。
纳雍万寿桥 位于维新镇总溪河上,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九月,次年四月竣工,
单孔石拱桥。长56米,宽8.5米,高2.5米,孔跨21米,为毕节富商糜肇瑞等捐资建造。南端岩下
立四棱碑两通,高、宽分别为2.24米、0.35米,碑面阴刻楷书,一通镌“万寿桥”3字,一通镌
碑铭:“尝读《丹桂集》有言,修千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往来之桥。总已河原有渡船,每
遇水泛之期,不无阻隔,上下往来行人,对河两岸,苦守水退方能开渡。瑞等因此举念,修造
石桥。于道光十七年九月兴工,十八年四月告竣,谨将姓名勒石为铭。” 1958年,修筑毕纳公
路,用此桥。
纳雍喇叭桥 位于老凹坝乡武佐河上,单孔石拱桥,桥基筑于两岸绝壁之上。长20米,宽4.5
米,高约10米,孔跨距11米,桥面厚1.2米。北为织金界,残存石梯10级;南为纳雍界,石梯6级
连接3千米石板路达以那桥。石梯西侧立碑一通,刻“永垂不朽”及“咸丰三年六月初一修十二
2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