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36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月三日立”字样;南侧立碑三通,一通刻“永垂不朽”4字,余二通无碑铭。此桥今仍为行人
走。2000年,建洪家渡电站,没于水。
毕节七星桥 位于毕节县杨家湾镇七星河上。七星关襟蜀扼滇,地形险要。明永乐十四
年(1416),七星关置渡而以铁索系舟建“应星桥”。清顺治十三年(1656),云贵总督
卞三元重建;十八年(1661),桥孔自毁。康熙五年(1666), 巡抚罗绘锦复建;二十七
年(1688),毁于水;三十七年(1698),改建木桥;五十四年(1715),再毁。乾隆九年
(1744), 知县劳孝舆请帑建复,在老桥下方建四跨石礅木梁桥,桥上建廊,十九年(1754)
毁于火。二十年(1755)知县董朱英复建,改为双跨石礅木伸臂梁桥,上覆屋十四间,两端辟
桥门,并各建牌坊一座。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同治八年(1869)复修。1936年,大
地主朱益斋为阻红军而毁桥。1939年修筑川滇公路,改为石礅钢架桥,上铺木板作桥面。1965
年,改建为长50米、宽6米之六孔石拱桥。七星桥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同葛镜桥一起被载入茅以
升主编的《中国桥梁史》。
附:
《七星桥记》
夫惟山水者蜀也。蜀之西南关之雄险者七星也。七星之城,成于山巅。四壁悬崖,摩空屹
立,中有七山列秀,若蛇蟠兔走之形,凤飞云屯之势。下临大江,石道盘旋而上,曲屈如北斗
焉。昔诸葛驻师七营于兹,故号其名也。关河之渡应星桥也。竹篾为缆,排船为桥,以通滇南
之要冲。其如春和景明,波澜未兴,风清月白,如练如鉴,络绎从步,悠悠而乐也;其或阴云
不开,骤雨经日,山高江狭,洪流暴至,惊涛拍空,怒浪吼雷,则必解缆拆桥以避水势。或有
驿驰飞报者尚阻其行,趋公务而役于工者悉违其期。于是,御关武略朱公曰:我受国恩,分守
兹土,岂不立法以便经行乎?莫若以铁代竹,连环为锁,铸双柱立于两岸之石,横缆于中,分索
持航,布船为梁,奚畏江涨洪涛之险,实为久长之计乎?旋即鸠工立炉,冶造铁缆贰拾伍丈,斤
重壹仟贰佰;铁柱贰,重陆佰;铁分索柒,各佰斤。后又亲率健卒登山伐木,造船伍艘,不叁月
而成功。以永乐拾肆年捌月拾肆日巳时举缆横江,系于双柱,移时桥完,江面如履平地焉。
——【明】刘子翀撰
毕节五柳桥 又名五里桥。位于层台镇小哨五里桥,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为明清川
黔重要津梁之一。三孔石拱桥,长40米,宽8.7米,离水面高5米,每孔跨距6.4米。桥头立碑记
两通,各高1.3米和1.4米,宽0.92米和0.94米,砂石质,弧顶,字迹已南辨识。
毕节加嘎桥 位于林口镇新庄加嘎河上,清代彝族土目杨仲瑶先祖捐资、四川匠人赵氏兄
弟所建。三孔石拱桥,桥面铺青石,长30米,宽6.2米,桥高出水面5.2米,每孔跨距5.5米。桥头
立四棱碑一通,后毁。民国20年(1931),杨仲瑶重立三碑五帽,帽镌八仙图及各种花草、禽
兽纹,碑面记杨仲瑶公德,毁于20世纪60年代末。今桥尚完好。
毕节万福桥 位于朱昌镇双华村。清咸丰二年(1852)建,单孔石拱桥。长26米,宽4.4
米,高5.4米,孔跨距8米。桥设石栏栅,两端有10余级石阶上下。桥头立碑记一通,高1.5米,
2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