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34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两通。五孔石拱桥,长70米,宽8米,高15米,各孔跨度不一,是水西十桥之一。1982年2月23
              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建洪家渡水电站,没于水中。

                   黔西渭河桥 位于重新镇石坪村。黔西知州黄秉中于康熙三十年(1691)始建,三十二
              年(1693)毁于水;四十一年(1702),黔西州武将抚军重建,五十六年(1717)又毁于水;

              五十七年(1718),知州金获再建;六十年(1721),因木板渐腐,金获再次重建。雍正二年
              (1724),毁于火。乾隆七年(1742),知州冯光宿复建五孔石拱桥,并于桥南立碑记一通。

              桥长69.78米,宽4.9米,高10.1米,今仍坚固。1956年筑金(沙)黔(西)公路,为公路桥。

              附:

                                                        建桥碑记

                   从来桥梁之设,原以通商贾、便往来也。然造作之初,未有不需众人之资而成于一人之力
              者。谚云,众擎易举,独力难持,诚哉是言。吾于渭河桥之重修而益信之。是桥崇石深壑间,

              虽非通都大邑,而食货之去来,行旅之交错者,亦日不胜数。粤至新疆始辟,民多病涉。及秉
              中黄公来牧是邦,爰辑众志,俾造为梁,褰之患病乎免矣。无何春水一泛,荡焉无存,而望洋
              兴叹留流而返者,仍如故焉。州耆老请于前任抚军,当事者乐为赞勷鸠工,庀材为桥。立硐石
              墁木为屋于上,以蔽风雨。至是而溪涨不虞,坦然周道矣。孰意壬癸之忧,而丙丁肆害。丁酉

              岁陡遭回禄,所墁之木覆之屋,尽成煨炉。所余者止石蹬耳。是时余方下车,得闻其事,倾囊
              所余,极力补修,约三百金,亦祇能墁以木,覆以板。仍不数年,霜日浸曝,风雨飘摇;兼之

              骡马趻蹋,趾蹲蹂燃,板木渐成腐朽。余因慨然思曰,与其为数年计,何如为长久计乎!犹是
              工多费繁,挥囊羞涩,除竭力自捐外,郡人争相鼓舞,慷慨乐施。故得分命工师,选林邓、林
              环集匠土,剖石荆山,木工覆板,仍其旧制。板上墁石,宽属新增,工费虽倍于先,而坚固亦
              倍于前。将来霜日浸曝,风雨飘摇,兼止及于石,无妨于木矣。骡马趻踵蹂蹨,已离于木,何

              损于桥乎?则斯桥之重修,虽不敢谓千百年不敝,而较之为数年计者,已大相径庭矣!是役也,
              劳民之力,伤民之财,固余之所不忍;然亦民之所不能已者,诚以其利溥也。所谓独立难持,
              其必能谅之者。是为记。


                   金沙袁家桥 位于城西北1.5千米处,亦称新场桥。《黔西州志》记载,此桥为当地袁姓皮

              匠致富后捐资所建,后两遭水圮,袁力竭,由康熙乙卯乡试候选广东乐昌知县的任衡继建。五
              孔石拱桥,长46.2米,宽4.25米,高7米。民国10年(1921)复遭水圮,乡人又聚资重建。

                   织金蔡氏桥 位于城东普翁六冲河支流上。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为当地蔡氏所
              建,是平远(今织金)通往贵阳必经桥梁之一。单孔石拱桥,长21米,宽5.7米,券顶水面高

              15米。桥面两侧券石上,各浮雕龙头1个。离桥20米有岩石摩崖两方,一为阴刻正楷“平修古
              道”4字,为清乾隆壬申举人堪克慎撰题;一为序文:“帝君垂训,得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
              千万人往来之桥,后之履斯桥由斯路者,将有感于斯文。”为清乾隆乙卯举人湛守琢撰题,今

              摩崖字迹清晰。
                   纳雍果伟河桥 又名阳长镇大桥。位于阳长果伟河上,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始建,道



            296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