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78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习所,学生8~21个月卒业后,成为新学师资的重要来源。
民国6年(1917),大定府所辖6县有初等学校96所,国民学校74所,农业学校1所,其他
学校2所,有教员243名,职员149名。民国12~14年(1923~1925),军阀混战局势动荡,多
数学校停办,教职员数量大减。民国26年(1937),各县城关仅有一两所小学,农村私塾自聘
教师,只有毕节、大定、黔西、织金县立初级中学尚在,但规模小,学额不足,教师欠缺。
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外地部分学校迁入,全专区中等学校增加8所,教职工约250人。
有乡镇中心小学校322所,保国民学校985所,教职工近3000人。民国37年(1948),国民政府
下令裁减学校,全专区乡镇中心学校减至160所,保国民学校减至312所,不少教师被裁减后,
生活无着,流离失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专区共有公私立中等学校17所,小学262
所,教职工948人。1949年,全专区有公私立中等学校17所(含师范学校1所),教职工165人。
小学92所,教职工585人。临近解放时,省政府勒令学校解散。
1950年1~2月,专署文教科举办2期教师训练班,培训公私立中学、师范学校教职工165
人,社会人士30人。是年暑假,各县共训练小学教师1271人次。1950年3~7日,毕节专区贯彻
省第一次教育行政会议精神,恢复中学7所,教职工125人,其中专任教师74人,至年底,全专
区恢复中学11所,教职工180人,其中专任教师102人。教职员的文化程度:大学文化67人,专
科文化21人,师范、高中、初中文化49人。92所小学复课教师611人。教职员的文化程度:大学
文化8人,专科文化1人,师范、高中文化286人,简师毕业的71人,初中毕业及以下的225人。
是时毕节专署贯彻中共中央知识分子政策,明确规定:凡思想不反动,不进行破坏活动;执
行政府法令,愿为人民教育服务,有一定文化的可以报名考试,加入到教师队伍。1951~1952
年,专署文教科两次招收教师664人。各县也从社会上招收失业知识分子当教师。1952年底,
全专区中小学教师发展到2449人。1953~1978年全地区教育事业几经周折,教师队伍建设遭受
挫折损失。1957年底开展反右派斗争,部分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毕节师范学校22名教师,
19名被划为右派分子,一时无人上课。1959~1961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专区调整各级各类学
校,部分教师被精减下放,部分教师因生活困难而退职或自动离职。精减部分来自农村的师范
在校生。1962年,国民经济有所好转,教育事业逐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至1965年,全专区
共有各类学校教职人员1.95万人,比1966年增16%,比1949年增25倍。其中有小学教职工1.79万
人;中学教职工1081人;师范学校教职工138人;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89人;半农半读中学教
职工255人;幼儿园教职工45人。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区内一些教师被视为
“臭知识分子”“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被错误揪斗;受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教师的管理体
制混乱。1971年,贯彻中共中央(1971)44号文件,地、县革委陆续把大批复原转业军人安置
到学校任教或担任领导职务,以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局面,加上退休教职工子女
顶替当教师,造成教职工队伍中,多为文化程度较低者的状况,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加之50%
以上外籍教师纷纷调走或改行,教师大量流失。1970年华东师范大学分配到毕节地区任教的45
人,仅剩5人,农村中学的外地教师,几乎全部走光。1978年后,各级中共组织和政府及地、县
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多方措施,建设发展合格教师队伍,并取得明显成效。至1988年底,全地
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