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74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1957年11月,省民族语言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毕节专区举办民族语文学校,招收苗文学员64人。
1958年,黔西县办1期民族语文训练班,学员44人。1963年,创办威宁民族师范学校,面向全地
区招生。1983年8月1日~31日,地区民委举办川滇黔方言苗文师资培训班,学员53人,解决民
族语文试点的师资问题。是年10~11月,举办彝文师资培训班1班,学员54人。威宁、金沙民委
也办苗文教师培训班,共培训学员124人。
救助少数民族学生 少数民族多分布于边远贫困地方,子女入学困难。自20世纪80年代中
叶起,结合实施开发扶贫,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对少数民族子女入学的救助。1994~2007年,
地区妇联举办的“春蕾”女童班,共资助女童9907人,其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女童。在执行国
家“两免一补”政策后,认定受助学生也对少数民族学生倾斜。通过救助,许多失学或即将失
学的少数民族学生重返校园。
附:
民族学校选介
威宁石门民族学校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基督教传教士、英籍人柏格理创办,取名
为光华小学。光绪三十二年开始招收初小班,男女同堂上课,以后连续招生。宣统二年(1910
年),基督教循道公会在光华小学成立西南教区苗疆部教育委员会,以光华小学为中心,向周
围各支堂扩建学校。光华小学初小学制4年、高小3年(后改为2年),秋季始业。课程设置以汉
文为主,学国定课本,高年级加上《四书》《五经》,每周开《圣经》和苗文各2节,每周参
加2次晚礼拜;对低年级学生不作严格要求。至民国元年(1912),设有初,高级两部。办学期
间,柏格理同传道员汉族李司提反、钟焕然、苗族张约翰、杨雅各、王道元合作,研究苗语音
位,参考汉字笔画和苗族衣裙的花纹图案,创造苗文声母21、韵母12,书写时以韵母位置的高
低表示平、上、去、入声调。教师用这种文字编写《苗族原始读本》,翻译《新约全书》,记
录苗族历史、苗族古歌,翻译抗日歌曲,书写信件,以后日渐普及,通行于云南省的昭通、楚
雄、昆明市郊区、曲靖地区。贵州省毕节地区各县以及普定、紫云县也曾用来记录贵州、川南
以及云南省文山一带不同方言的苗语。学校注重学生的体育训练和音乐才能的培养,并多次召
开学校体育运动会。毕业生中成绩优异者,送往外地学校深造。民国2年送杨冉慧等5人到成都
上学。
1918年,送一部分学生到昭通宣道中学就读,毕业后到成都华西大学或到南京边疆蒙藏学
校深造。据统计,先后毕业小学生3000多人,毕业初中生200多人,在华西大学、云南大学、中
央大学、蒙藏学校毕业或肄业的30多人。光华小学创办后,石门坎成滇东北、黔西北苗族文化
的中心,培养出一批知识分子。学校经费来源,一是教会补助,二是当地群众集资,学生学杂
费初级学生每人每学期交苞谷5升、高级交7升约24.5千克,非教徒则交7升或1斗。家庭经济困难
的学生可以申请减免。因经费不多,教师薪金微薄,生活清苦。民国32年朱焕章、杨砥中为光
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