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75
第二十二篇 教育 科学研究
华小学毕业生就近升学方便,联合地方土目和各族人士,捐助资金粮食,创建西南边疆私立石
门坎初级中学。民国35年(1946),改为石门坎初级中学。1952年人民政府接办,改名贵州省威
宁石门民族中学。政府陆续拨款兴建校舍,改善教学和生活用房,学生全部享受人民助学金、
书籍文具补助费、服装补助费和医药费,实行包吃、包住、包穿。1952~1959年,历届初中毕
业生208人。60%的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深造。1980年,石门民族中学和石门民族小学合并为威
宁石门民族学校,学校占地13亩,校舍5005.5平方米。2006年,初中入学率70.65%,小学入学率
95.56%,有教职工40人,在校学生总计744人。
赫章葛布民族小学 其前身是私立教会小学。光绪三十年(1904),英籍传教士党居仁到
葛布建立教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派娄云波前来开办教会小学,取名迪良小学。民国2年
(1914),增设高小班和女子初小班。办学经费和教师薪金由英国差会驻上海办事处拨付。民
国4年(1915)党居仁亡故,经费困难,停办高小班。民国17年(1928)以杨志诚、安天福为
首,成立校董事会,恢复高小班,改名为志华小学,杨志诚任校长,教师薪金由学生缴纳学费
解决,学生近400人,多是苗族、彝族学生。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志华小学,命名赫章县葛布
民族小学。1956年,县教育局拨款新建一幢教学楼,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改为赫章县
葛布小学。1980年恢复民族小学。1984年拨款维修危房教室。1987年,地区及赫章县民委拨款5
万元,新修461平方米教学楼一幢。1995年在校学生23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7人;教职工12
人,其中少数民族7人。
赫章珠市民族小学 民国10年(1921),教会在珠市乡文渊寨创办私立明德第二小学,有
彝族教师4人,学生130人,其中彝族120人,以《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为主要教学内
容,随后增设《共和国文》《算术》课程,后改为新学制教科书。民国26年(1937),增设高小
班,改为私立明德高初两级小学。民国31年(1942),县政府将教会小学转为公办,更名为矿山
乡中心学校,学生最多时200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矿山民族小学,1956年改名为赫
章县珠市民族小学,学生80人左右,彝族占90%,3名老师全是彝族。1966年改为六年制。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瘫痪自流。1972年增设3年制戴帽初中班。1977、1978两届初中毕
业生升学率高,受到表扬,成为全县3所重点小学之一。1981年,省批准为民族学校。1988年,
改名为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中心民族学校,学校占地3亩,校舍2000平方米。办有小学8个班,学生
838人,其中少数民族585人,占65.5%;初中2班,学生100人,其中少数民族18人。学校先后共
培养小学毕业生35届,40班,1350人,其中少数民族1095人,占81%;初中毕业生17届,17班,
610人,其中少数民族427人,占70%。
以角民族学校 民国24年(1935),原为省立水城小学。是时,得当地土司安庆吾捐献2
栋房子作校舍,给予经费支持,其他人士也纷纷捐款。省政府给予华侨胡文虎捐赠的大洋3600
元,学校用这笔款子将老房翻新为楼房,分设教室、办公室、礼堂和教师宿舍。学校有较齐全
的体育场地和设备,有铜鼓、军号、风琴、留声机。民国26年(1937)下半年,学校组织学生
参加水城县学生运动会,夺得篮球、排球、跳高等20多个项目的冠军,参赛师生受水城县政府
全部吃住照顾和奖金小洋200元。民国29年(1940),首届初小学生毕业,全部被送到重庆中央
2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