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76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政治大学附设边疆学校就读。民国30年7月,以角归属纳雍县。次年,改名为“纳雍县永和乡中
心两级小学校”。1952年3月27日,改名为阳长以角民族学校,为省立治昆民族学校分校。1981
年,省批准为民族小学。1988年有小学21班,学生1010人,其中少数民族525人;教职工24人,
其中少数民族10人;初中3班,学生186人,其中少数民族93人;教职工8人,其中少数民族3人。
织金珠藏民族学校 1952年9月建立,前身是贵州省织金县少数民族小学校,校址设珠藏
乡,直属贵州省教育厅。学校成立时有1~4四年级各1班,学生175人,教师4人。学生人助金按
总人数的70%拨给,分三等评发,甲等6元,乙等5元,丙等4元。每生月伙食费4元。另补被盖、
蚊帐、鞋袜、棉衣。1954年增为6个班,学生297人,教师9人。1958年增设初中班,全校7班,学
生442人,教师13人。1958年后,民族教育经费逐年减少。1962年更名织金县珠藏小学校,1966
年,更名为织金新珠藏民族小学校,时有5个班,学生317人,教师17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被取消。1972年增设初中2个班,1975年增设高中班。1979年9月19日更名为织金珠藏民族学校,
时有5个班,学生317人,教师17人。1980年,有24班。1982年撤销高中班。1984年11月23日,中
小学分开。是时有小学5个年级13班,学生803人,其中少数民族551人,占68.6%,教师37人,其
中少数民族22人,约占60%。1988年,学校占地10亩,校舍3480平方米。有小学23班,学生1438
人,其中少数民族869人,占62%。至1988年,学校共培养小学毕业生34届,92班,4620人,中
学毕业生17届,30班,1250人,其中少数民族595人,占48%。
大方普底民族小学 其前为民国11年(1922)创办的黄村初级小学。是年,改为私立第三初
高两级小学。校址在黄氏宗祠。民国35年(1946)定为乡中心国民学校,有6班,学生400多人,
多为少数民族。1950年,迁陈家寨,改名大定县永川小学。1951年迁回普底。1953年改建为贵州
省专设大定普底民族小学。1958年,改称普底民族小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改称普
底小学。1982年,改为普底民族小学。1987年,有小学毕业生1600人,初中毕业生1000人。1987
年,有20个教学班,学生981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850人;教职工40人,其中少数民族39人。学
校占地9400平方米,校舍2550平方米,运动场900平方米,植树万余株。
毕节三官民族小学 位于毕节县龙场营区左泥彝族乡三官村,1955年3月创办。1962年批转
为公办学校。1980年,进行彝汉语教学试点,并被列为全省彝文试点学校。至1988年,毕业四届
初中生150人,大都能用汉、彝语通读课文。至1988年,学校占地4.65亩,校舍1090平方米。有
学前班1班,小学6班,学生28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25人;初中2班,学生97人,其中少数民
族60人。教职工12人,其中少数民族6人。至是年,学校共培养小学毕业生1200人,其中少数民
族860人;初中毕业生180人,其中少数民族133人。
黔西化屋基民族小学 民国25年(1936),杨登伍、杨国忠将化屋基民族乡私学改为短期小
学校,新旧课程兼设。民国32年(1943)改为化屋保国民学校,专设新课程,六级6班,学生240
余人,聘教师8人。1950年3月,汉人王中强到化屋基倡导办学,到县文教科申请备案,步行到
贵阳、黔西买来课本文具,借私人房屋作校舍,办起民办小学,取名安乐小学,入学儿童百余
人,分六个年级,复式班上课。1952年,黔西县人民政府批准该校转为公办,更名化屋小学,
转王中强为公办教师。1953年更名化屋基民族小学,1955年政府拨款修建校舍。1958年增设初中
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