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5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435
第十五篇 交通 邮电
两岸岩石上。粗索用茅竹编织而成,上套溜筒;细索用粽绳。过河时,溜筒吊着人,细索系牢
胸腰,滑动过河。溜筒高出水面4米左右,溜索随水涨河面增宽加长,有约20米、30米、50米3
个规格,故称三盘索子桥。绳索一般使用1~3月更新1次。
第二节 公 路
民国23年(1934),清(镇)毕(节)公路建成通车,成为毕节地区公路交通之嚆矢。民
国28年(1939)8月,川滇东路赤(水河)杉(木箐)段,工程告竣。民国31年(1942)8月,
威(宁)昭(通)公路初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过境公路3条,全长630千米,每百平
方千米仅2.356千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彻执行“民工建勤,民办公助,以工代贩”公路建设政策,
1953~1958年先后建成威(宁)水(城)公路、黄(泥塘)安(顺)公路、毕(节)纳(雍)
公路,实现县县通公路。1958年2月,根据省建设地方公路网的规划,贯彻中央关于建设公路
“以地方为主,依靠群众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掀起公路建设热潮。1975年,全地区实现区
区通公路,通车里程3946千米,初步形成地区到县、县到区的路网结构。
1986~1990年,国家实施“七五”建设计划,投入毕节地区“粮、棉、布”及配套资金
5738.97万元,新建县乡公路1109.09千米,改建公路183.67千米。1991~1995年,国家实施
“八五”计划,投入毕节地区工业、粮食及其他配套资金3224.60万元,新建公路224.7千米,改
建公路231.3千米;投入3356国际粮援工程资金360万元,建简易公路45千米;投入1.9亿多元,
建成全地区第一条高等级大(方)纳(溪)公路。1996~2000年,国家实施“九五”计划,投
入毕节地区以工代赈资金1050.6万元,新修县乡公路1200多千米,改建139.5千米。1995年12月
地区自筹资金0.8亿多元,建成高等级贵毕公路毕节出口段。1996年5月11~14日,时任中共中
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胡锦涛视察毕节,称贵毕公路毕节出口段为志气路。
2000年,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将改造全地区干线公路列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
2001~2005年,计划投资12.94亿元,改造国道1条,省道5条,县道8条。2001年11月,国家投资
19.92亿元建成贵毕高等级汽车专用公路,成为毕节地区上通巴蜀,下达两广的便行之道。2002
年5月,赫章县野马川至威奢公路,三岔河至罗州公路通车,全地区实现乡乡通公路。2003年
起启动村村通公路、旅游公路和矿山公路建设。是年,地区至各县油路工程完工。地区到各
县3小时以内到达。是年底,全地区公路里程达10538.48千米。2004年,启动通乡油路工程。
1991~2005年,全地区新建公路4836.1千米,改建公路2684.9千米,路网总体质量明显提升;
114个乡镇通油路,71%的行政村通公路。2005年来,全地区公路总里程12469千米,平均每100
平方千米有公路46.43千米。其中一级公路12.78千米,二级公路500干米,三级公路1400.5千米,
四级公路4489千米。建有一级汽车站1个,二级汽车站7个;85%以上乡镇通油路;95%行政村
通公路。初步形成以高速路为骨架,二、三级油路为支撑,乡、村公路为基础,纵贯全地区,
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