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2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432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1954年、1974年两次拆修,建成
石礅钢筋水泥桥。1978年,再次
改建加宽,增设两侧人行道。
五龙桥 位于毕节市城区
倒天河上,明代修建,年久倾
圮。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
重建5孔石拱桥,长60米、宽
3.8米,孔径6.5米,两侧以100
厘米×38厘米×35厘米的粗条
石砌成桥栏,立庙桥头。民
国20年(1931)建亭于桥上憩
毕节五龙桥(1985年 )
息,后庙、亭均毁。1991年,
因桥梁拱圈多呈裂缝,左岸桥堤引道塌陷,毕节县政府投资24万元,集资10万元,建成跨径30
米双曲拱桥,通行大型车辆。
七星关桥 位于毕节市杨家湾镇七星关下,跨七星河,为古川黔滇驿道上要津。河两岸峰
峦耸峙,河流湍急,前人以篾为缆,排船为桥以通往来。明永乐十四年(1416)夏,铸双铁
柱立于两岸,系铁索七根,缆木船五艘为桥。弘治年间(1488~1505),改建木桥。嘉靖年间
(1522~1566),改建为石孔桥,明末为乌撒所毁。清顺治十六年(1659)复建,3年垮塌。
康熙五年(1666)再建,二十七年(1688)水涨桥塌;三十七年(1698)改建木桥;五十四年
(1715)大水冲毁两柱,桥毁。乾隆九年(1744),募捐改建于旧桥下游,历经3年,砌石墩,
架木为桥,桥上建瓦房,十九年(1754)五月,毁于大火;二十年(1755),毕节县知事董朱
英捐银在离旧桥墩数十步重建,于水中砌2石墩,两岸以大石密砌石墩,桥面以大木叠盖3层,
桥上建瓦房14间,每间两旁内设坐板供人止憩,外设轩窗以蔽风雨,桥两端设门启闭,各建一
坊。民国28年(1939),兴建川滇东路,改建为石墩、钢架、木板铺面公路桥。1965年在桥下
游数十米处重建跨径40米、长50米、宽6米的石拱公路桥,原桥残留两岸石墩。
落脚河桥 位于大方县双山镇东落脚河上,是龙场九驿道上重要桥梁。建于清代同治年间
(1862~1874)石拱两孔桥,长53米,宽10米。1978年1月,修建大方县东风水电站。桥被淹
没。1980年,清毕公路改线,利用古桥作拱架垫脚,修建主孔1、引孔2的落脚河大桥。因新、
老两桥相叠,别称桥上桥。
大渡河桥 位于大方县鸡场乡与黔西县凹水乡接壤处大渡河上,是龙场九驿道上重要桥
梁。明万历十八年(1590),水西土目安邦母子募捐银1150两聘工兴建,万历二十年(1592)
完工。桥为圆弧式石拱桥,长66.5米,5孔,中2墩立于河中,桥端2孔通水渠,供排灌,桥高13
米。桥面铺砌片石,宽约6.6米。黔西县境桥头立界石一方,阴镌黔大交界4字;大方界桥头立
彝、汉建碑记各1方,现移藏于奢香博物馆。大渡河桥历经400余载,虽藤萝蔓挂,苍劲之姿依
存。2004年4月6日,洪家渡水电站关闸蓄水,桥被淹没,大方县政府将桥按原型,使用同样石
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