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7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427
第十五篇 交通 邮电
第一章 交 通
毕节地区,向来以山高路险而出名。在古代,人们只能靠人背马驮地在山涧孔道中搬运商
品,传递信息。因此,“蜀道难,黔道更难”的俗语广为流传。在毕节,秦通五尺道、汉开南
夷道置邮亭、明开九驿、民国修汽车路,虽各有突破,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毕节交通艰难的问
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以来,毕节有了高速公路网、铁
路干线和飞机场。“洞天福地,生态毕节”与世界的距离因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而拉近了。
第一节 古道 关隘 古桥 大车道 索道
一 古 道
五尺道 秦初,秦将常頞奉秦始皇之命所筑,乃是在春秋时期的民间走私通道上,经凿、
砌、扩改造而成。起于成都,经僰道(今四川宜宾)、南广(今云南镇雄)、平夷(今贵州毕
节)、乌撒(今贵州赫章、威宁),再经今贵州水城,进入云南曲靖,经昆明至大理,是南丝
绸之路的东线(有的文献又叫南线)。之后,与僰道经越巂(今四川西昌)过泸水(金沙江)
入大理的旄牛道(汉代司马相如所筑,是南丝绸之路的西线)相连接后,经云南永昌出境,进
入“身毒(今印度)”。因道路不同于秦朝常制,仅宽五尺,故称“五尺道”。其中,从僰道
至平夷这一段又叫“八亭道”。《华阳国志》云:“自僰道、南广有八亭,道通平夷。”
夜郎道 自符关(今四川合江)至遵义,分一道转入今金沙,经今大方瓢井、毕节层台,
进入毕节过七星关,再至赫章,这一古道,叫夜郎道。唐蒙两度入夜郎,开辟了从僰道(宜
宾)南丝绸之路连接“僰青衣道”分出至夜郎腹地的“夜郎道”,并联合夜郎匡合南越,使夜
郎道继续南行出夜郎(今贵州安顺)境,为鼎新汉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夜郎道在毕节,
西出七星关与五尺道重合,南下安顺与南夷道重合,并经水西(今大方)境内。西汉末,夜郎
王不服汉,怂恿周边小邑反,被汉将陈立斩杀,夜郎灭亡,退出历史舞台。贵州著名学者侯安
哲在《夜郎初步研究》中报告:夜郎国的陆路交通大致可分南北和东西两大干线,其他若干支
线。两条南北干线,一条是秦代常頞所开的五尺道,另一条是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向西南
设置邮亭之道,即唐蒙计划修建的通往牂牁江的道路。两条东西干线,一条是庄蹻入滇之道,
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