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9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389
第十四篇 烤烟 卷烟
亩。是年,东5县种烤烟面积7700亩。1956年,全区实现农业合作化,在东5县大力发展烤烟
生产,黔西县种植面积在上年基础上增加3763倍,达到4.17万亩,大定县在1700亩基础上增至
4700亩,其余3县在2000亩基础上增至七八千亩。在全区总产量中,黔西县占47.43%,大定县
占8.28%,其余3县占13.45%~15.63%。至1959年,全区种植面积逾10万亩,毕节、大方万亩
以上,金沙、织金2万亩以上,黔西3万亩以上,东部烟区形成。其间,织金县用猫场区成为全
国烤烟丰产典型。1962年国务院将黔西县列为烤烟生产重点县(是贵州省5个重点县之一),连
续两年派工作组,就该县烤烟生产、收购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质量和烘
烤、分级扎把技术等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生产逐步恢复。1964年区内认真贯彻中央“以粮为
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方针和全区三级干部会所定“区分散,队集中”的布局原则,烤烟
生产又出现兴旺景象,1965年产量创纪录,1966年再增产,达9987吨。其中,黔西县2886吨。
占全区比重的28.90%。毕节县产量也在2000吨以上,占全区比重的21.08%,位次由第五上升为
第二。1972年贯彻国务院“保证计划面积,主攻单产,提高质量”方针,以黔西县为先导,推
广麦套烟、地膜育苗、营养盅率移植、乔庄烘烤技术。至1978年,东5县在1966年基础上,面积
扩大1.6倍、单产提高281.72%、产量增加2.34倍,其中:黔西县近9000吨,毕节、大方县各6000
多吨,织金、金沙县各300多吨,成为全省发展较快的烟区。1979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烟
局、农林部农业局、轻工部食品局安排1979年烤烟基地县生产规划,区内东5县被列入基地县。
全国基地县1979年烤烟生产规划,要求毕节地区东5县种植面积达到241万亩、单产114公斤、
总产2.7515万吨、收购量2.625万吨、上等烟7.07%、中等烟55%。对基地县,国家以每亩25公
斤复合肥(折合标准化肥50公斤)予以扶持。是年,按基地县规划指标东5县面积超17.51%、
单产超25.25%、总产超28.91%、收购量超25.88%,5县中,毕节县完成规划任务最好,面积
超31.67%,单产超11.30%,总产超53.58%,取代黔西成为全区产量最高县。进入80年代,
自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起,东5县以大方、毕节两县发展较快,1982年两县接近黔西县水平,
1983~1988年大方县产量5年位居全区第一;毕节县1987年处于第一位,5年第二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部种植烤烟时间较晚,1965年以前,纳雍县多数年份不足千
亩,个别年份3000亩左右,威宁,赫章两县只百余亩。1966年威宁、赫章县1000多亩,纳雍县
2700亩,之后几经反复,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至1974年3县种烟均万亩左右,产量1822吨,占
全区总产量11.86%,形成烟区。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赫章县产量5196吨、纳雍县3519
吨、威宁县3348吨,均超过金沙、织金两县被定为全国优质烟基地县时的水平。1983年3县产量
2.0416万吨,占全区总产量的19.90%。1988年产量增至2.5470万吨,占全区总产量的21.41%。
西3县中,威宁县发展最快,纳雍县次之,赫章县又次之。威宁县之所以发展快,在于调整布
局,因地制宜。1985年,该县按照生产优质烟叶所需光照、温度、水源、土壤、肥料以及技术
力量等条件,对全县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确定30个乡为发展烤烟生产重点,同时试验地膜覆盖
保护性栽培法。1886年一面将烤烟种植朝4条水系(牛栏河、格老河、二塘、杨柳)河谷地带集
中,一面在半凉山盆地推广地膜覆盖栽培,重点乡扩大到35个。威宁、纳雍、赫章3县,1988年
产量分别是1982年的2.75、2.01、1.77倍。惟种烟历史较短,技术水平低于东5县,解决高海拔积
1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