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1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391
第十四篇 烤烟 卷烟
选择纳雍县乐治区、江苏省烟草公司选择织金县建立原料基地,分别为1.5万亩、4万亩。
种烟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有189个乡镇种过烤烟,占区辖800个乡的23.62%。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黔西县为重点,在东5县恢复烤烟生产。至1956年,除西3县曾种过烤烟
的18个乡尚未恢复生产外,全区种烟乡173个。至1959年,种烟乡329个,占总乡数的41%,其
中黔西县乡乡种烟。至1969年,区属8县均种烤烟,除赫章县种烟乡只占该县乡数的38%外,其
余7县种烟乡均超过该县总乡数的50%。
1978年,全区种烟乡600个,占总乡数的75.12%,其中:黔西县90个,占100%,毕节100
个,占80%,金沙70个,占79.54%,织金80个,占79.28%,纳雍60个,占74.07%,大方77个,
占70.64%,赫章54个,占60.64%,威宁69个,占58.4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烤烟生产进一步发展,至1989年,全区种烟乡759个,占总乡数的
94.85%,仅41乡未种。2005年,全地区种烟乡、镇156个,烟农16.27万户。
生产单位 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烤烟生产以农户为单位,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由农
业生产合作社集体经营。当年全区农业社5567个,有860个社种植烤烟,占15.45%,种植面积
7.01万亩,每社平均81.51亩。1958年公社化后,烤烟由生产队经营,1963年全区生产队29391
个,种烟队1.1万多个,占37.43%,每队平均4.56亩,规模小且分散。1964年初全区三级干部
会明确“区分散,队集中”原则,对烤烟生产布局作调整。当年种烟队调减到8571个,占总
队数2.9081万的29.47%,种植面积恢复到6.76万亩。1981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户为生产单
位,7县(缺织金县)种烟农户31.46万户,占总农户83.42万户的37.71%,平均每户种烟1.17
亩。之后,随着烤烟生产的发展,种烟户不断增加,出现布局不合理现象。1985年在全区范围
内调整布局,选择宜烟土地种烟,将生产计划尽量落实到有技术的农户,提倡转包土地扩大经
营范围,种烟户压缩到38.78万户,占总农户数102.79万户的37.73%,平均每户种烟2.52亩。据
大方县统计,种烟农户由1982年的10.51万户压缩到7.55万户,调减28.16%。至1988年,全区
种烟户45.73万户,占总农户120.54万的37.94%,平均每户种烟2.32亩,黔西县种烟农户最多占
50.91%,大方县次之占46.47%,纳雍县最少占26.26%,其余毕节42.62%、赫章39.14%,威宁
34.75%、金沙33.46%、织金26.82%。户均种植面积最多的金沙县,计3.71亩,纳雍县次之3.04
亩,威宁县最少,计1.46亩,其余5县在2.08~2.49亩之间。
1987年连片种植在全区普遍推广,79个产烟区中有56个区办大、中、小型连片种植437处,
其中:千亩以上17处、500亩以上134处、其余200~500亩,合计种植面积14.5万亩,占全区总种
植面积的13.6%。是年,黔西县林泉、沙窝、雨朵、甘棠、重新5个区选择42个乡(镇),建立
25个攻关点,做测土施肥,品种比较、烘房改造等7项试验,使连片种植向科学化方向发展。毕
节县充分运用烤烟区划成果,集中烟田于宜烟土地,以松林乡500亩连片种植为样板,全面推广
“三化”。1988年,全区连片种植面积10.6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10%,其中千亩以上14片、
500亩以上39片、300亩以上90片、余为100亩左右。毕节县松栋乡500亩示范点向集中管理方向
发展,不仅统供良种,而且集中育苗、统一移栽期、统一栽培技术,使单产达160.5公斤,较全
区平均单产112.3公斤多48.2公斤,是全区平均数的142.92%,上中等烟87.40%,较全区平均多
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