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3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393
第十四篇 烤烟 卷烟
进,投入产出比为1∶6,受到烟农欢迎。2002年,全地区地膜烟面积达96.8%。已普及平衡配方施
肥技术,着重采用控氮降碱措施。2010年,全面推广集约化育苗、地膜覆盖栽培、一控三增(控
氮、增钾、增密、增加留叶数)等栽培技术。2011年,实施双行凹空覆膜栽培技术9.16万亩。
烟叶烘烤技术 引进种植烤烟时,采用明火或暗火烘烤烟叶。1948年,四区农场进行对比
试验,肯定暗火烘烤优于明火烘烤,淘汰明火烘烤。50年代后,均为暗火烘烤。20世纪40年代
到50年代前期,采用小烤房烘烤烟叶。农业合作化时间,改建为大烤房。1956年,全专区改建
老烤房1514间,新建2500间,多为1丈以上高(5路火)的大烤房,有少数为两丈高(7路火)。
此后各地不断改革大烤房。1959年,大方县建成四合一式群体烤房。1967年,黔西、大方县同
时从河南引进乔庄式烤房,均获成功,此后几年各县都推广,70年代初在全地区普及,并出现
改良式乔庄烤房、夹顶式烤房。1981~1982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烤烟生产以户为
单位,将大烤房改为小烤房。1981年,地区农技站与大方县农技站合作,研究开发小型简易烤
房成功,定名“5·1”式烤房,两年推广4万多间。1984年,大方县理化镇农民谢恂昌研创出
“5·4”式火管平走烤房。1985~1986年,大方县科委组织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监测和研究该
烤房,作出重大改革,正平衡热能利用率达39.49%,比国内其他自然通风烤房高一倍以上。
省、地标准计量局为之制定技术标准和能量平衡标准,定名QD-1型火管平走式烤房,1987年通
过省级鉴定,1988年推广6.32万间,占全地区烤房总数24.52万间的25.8%。1990年,毕节县税务
局,在火管平走式烤房的基础上设计安装蒸汽发生器,进行火力蒸汽参与烘烤烟叶试验成功,
定名火力蒸汽烤房。1997~2003年,毕节烟草分公司以立式炉灶气流上升式烤房和立式炉灶气
流下降直排式烤房改建为主要类型,重点解决保温保湿差,层距不足,排湿不畅,加热系统技
术不合理问题。全地区累计改造16.12万间,占投产烤烟房17.56万间的91.6%。2005年,推广各
类智能化热风循环烤房、密集型烤房440座。2006年后,密集型烤房新建力度逐年加大。
烤烟烘烤工艺 1955年8月,省农业厅制发关于改进烤烟烘烤技术的文件,送给毕节、大
定、黔西、金沙、织金县各100套干湿温度计及烘烤记录表格。是年,各县举办烘烤技术培训,
使一批农民掌握烘烤技术。1984年,贵州省标准计量局制定《Q1-84烤烟烘烤标准》,毕节、大
方、黔西、金沙县派员参与验证,连续两年提高烟叶质量,减少青烟比例,发现不足之处,为
省标修订和各县制定实施细则提供依据。1985~1989年,地区烤烟科研协作作组再次以《Q1-84
烤烟烘烤标准》为基础,进行烘烤工艺研究,经过2264炕实践,提出“适当降低起火温度,延
长变黄时间,提高变色程度”的新工艺,90年代在地区内推广。1999~2003年,地区烟办研究
出口主料烟烘烤工艺,提出定色期温度和时间控制新标准。烘烤5.99余万亩烟叶,中、上等烟比
例达85%,橘黄色烟比例25%,每千克价值增加0.78元。
分级扎把 50年代初用9级制。1956年,国家规定实施16级制,要求按标准等级分级扎把交
售。地区内各烟区都采取相应措施分级扎把。1959年大方县响水公社竹园管理区。创造签板隔
级法和齐头拍板法,提高分级合格率。1979年,响水区分级合格率90%以上,贵州省财办号召
全省学习响水区经验。1992年,国家将16级制改为40级制,要求各县烟区分批试行。1997年全
地区按规范执行。2000~2002年,地区烟草分公司,针对市场对烟叶的要求,研制成GB2635-92
1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