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8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398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国西南片区品种区试中表现较好,综合评价第一;《毕节地区烤烟种植区划》一书正式出版,
              获得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应用系统选育方法培育毕节地区烤烟新品种》及《企业全面风险

              控制体系研究与应用》2个项目通过省局验收;共申报专利5项,其中2项获授权、3项获受理。



                                                第三节 管  理





                   党政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烤烟生产。1951年,毕节专员公署
              要求各产烟县建立烤烟生产指导组,将烤烟种植正式纳入国民经济计划,进行统一安排,结束

              了长期以来自产自销的历史。1955年11月,毕节专署以专农〔55〕字第71号通知,明确指示烤
              烟是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5县特产之一,为完成国家分配全区2.8万亩种植计划,各县

              必须在年底前将任务落实到区、乡、农户,为便于管理和技术指导,任务不能过于分散,种植
              必须相对集中。1956年,专署指示将原隶属于农业系统的烤烟生产指导组改由专署直接领导,
              组织专业干部和科技人员下县巡回检查,帮助推广种植技术,总结经验。1957年,省人民政府

              指示烤烟必须着重提高单位面积产超和品质。专署除要求各级必须有专人负责管理外,对生产
              各个环节的成功经验和出现的问题,专署通报进行推广或纠正。

                   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减产,烤烟滑坡,卷烟供应紧张,为迅速恢复生产,毕
              节地委先后4次召开烤烟生产电话会议,要求加强对烤烟生产的领导。黔西、大方、织金等产

              烟重点县都指定由农工部长具体领导,全面负责。1962年,按照地委、专署意见,各县设置经
              济作物办公室,把烤烟生产任务列为当时贯彻大包干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大力宣传“以烟

              抵粮”政策和烤烟奖售政策。织金县化起公社结合大包干政策精神,对烤烟生产采取抓组织领
              导,种子调剂,生产技术,管理措施,做到思想落实,任务落实,土地落实,定领导、定面
              积、定劳力、定时间、定报酬、定肥料、定烤房的“七定、三抓、三落实”措施,责任到队、

              到组、到人,效果明显。各县陆续采取相似包干形式,使烤烟生产逐步恢复。1964年,由于自
              然灾害,全区有2100多个生产队缺乏烟苗,专、县党政领导亲自主持,采用现金购买、以物换

              物、以工换苗、支援赠送等方式进行串换调剂,共调剂烟苗2000余万株,保证了种植计划。毕
              节地委为探索烤烟高产优质的新路子,指示各县必须掌握重点进行试验,组织力量在毕节县海
              子街区豪沟公社和鸭池区头步桥公社建立大面积科学实验试点。在豪沟公社种植烤烟684亩,产

              值9万多元,占该社粮烟总收入的48.1%。
                   1979年,全国建立41个烤烟基地县,其中包括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5县。毕节

              地委、行署指示各县要把提高烤烟质量作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措施,总结经验,以点带面。
              1980年,全区农村体制改革停滞不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烤烟种植计划没有完成,地委组

              织部分县、区领导赴四川省参观学习后,及时制订出《关于进一步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十
              条规定》,允许“定产到组”或“包产到户”。同时,还决定加强对烤烟生产的投入,每年拿
              100万元作为发展烤烟生产资金。毕节县政府规定,完成烤烟种植计划90%以上、交售计划90%



            1496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