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1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401
第十四篇 烤烟 卷烟
共落实种植面积5.6939万亩,占当年全区种植面积的71%。1963年,部分干部群众存在重粮轻
烟思想,苗床粗糙,管理不认真,加上冰雹灾害,缺苗情况严重。专区农业局及时向专署专题
汇报,并以《农业生产简报》指出烤烟生产存在的问题。毕节县供销社督促各区供销社认真检
查缺苗情况后,立即从云南省镇雄县购进烟苗250余万株,供销社补贴运杂费用,按购进价供应
社、队,保证种植任务的完成。专区农推站针对以往烤烟种植遍地开花,零星分散,技术指导
难,及烟粮争地、争肥料、争劳力,产品质量差等问题,密切配合供销社,深入区、社、队,
本着“区分散、队集中”原则,对土地进行合理调整,帮助妥善安排劳力、肥料,保证粮、
烟两不误。1977年,省供销社确定全省的12个烤烟生产基地县中,包括毕节、大方、黔西、金
沙、织金5县。各县供销社农产公司均把烤烟生产列为本部门的首要工作。
1979年,全国确定41个烤烟基地县,毕节地区有5个县被列入,地、县供销社都把烤烟生产
的中心转向主攻质量。地区供销社专门设置科研科室,配备专职干部;地区农产站向科研部门
购进烤烟栽培技术书籍,发至各产烟县学习参考。1980年,地区供销社要求各烤烟社、队按专
业队(组)组织生产,生产任务落实到队,定产到组;集体种植,专人管理,或集体种植,包
产量、产值,分户管理,专人烘烤;包产到户的,可以实行几户联种,分户管理,专人烘烤;
或自种自管自烤。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一视同仁,签订交售合同;售给肥料,发放预购定
金。地区农业部门指导各县对“五·一”式简易烤房进行试点,为各县培训技术骨干120多人,
随后又以县为单位,培训县、区、社干部6000多人,辅导员和烟农3.8万多人;地县农业局印发
提高烤烟质量和单产的技术知识读物6万多册;毕节县供销社无偿向贫困烟农发放饼肥5.5吨;银
行部门发放烤烟贷款30多万元。
1984年,地县烟草公司相继建立,烟草系统实行“农工商、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集
中统一管理。毕节烟草分公司根据国家对烤烟应大力提高外观和内在质量要求,结合地区存在
的“营养不良,发育不全,成熟不够,叶小片薄”弱点,拟定出优质适产技术规范,其主要内
容包括选用良种、育稀苗、扶壮苗、坚持营养块假植育苗、开厢稀植、重施底肥、早施早追、
打顶抹芽去脚叶、成熟采摘、小火稳升温、慢变黄等技术要点,对全区生产进行指导。各县公
司均先后建立良种基地,实行统一供种。1987年初,毕节烟草分公司成立生产调度办公室,及
时掌握生产情况,反映、解决存在问题,为领导决策、指导工作提供依据。是年,全区投入烤
烟生产的干部职工4848人,出动宣传车650车次,办墙报730期,利用电影放映宣传180场次,发
行宣传资料15.3万多份。1988年,地、县烟草部门依靠政策发动群众,大力宣传优质优价政策和
15个等级全额收购、不卡比例、价格不再下浮等政策,给烟农吃定心丸,同时选派干部、科技
人员深入村户帮助规划,技术指导。全区烤烟种植面积达100.59万亩,收购1137万吨,收购量占
全省收购总量的41.33%。
2011年,地区烟草公司出台《毕节地区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实施方案》及相关考核考评
办法,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将优化烟叶结构、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作为烟叶工作的重
中之重来抓,制定具体的操作执行方案,明确田间消化鲜烟叶的部位、标准、作业流程及要
求。各县市分公司结合实际细化操作执行方案,制定详细考核办法,责任到人,全力开展结构
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