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4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404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亏”为“统一管理、承包经营、两级核算、自负盈亏”,对各区烟草站,核定承包任务,实行
基数招标,公开招聘承包人,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全县烟草系统
887名职工,就有598名深入乡、村、组配合203名辅导员和区、乡村干部,对全县所有种烟村实
行划片包干,落实计划,责任到人。是年收购烤烟17393吨,比上年增长42.37%,加工复烤出口
烟1100吨,比上年增长2.2倍,实现利润411.3万元,比上年增长1.03倍,为国家提供烤烟产品税
1596万元,比上年增长55%,实现利润、创汇、税收均为历史最好水平。该县甘棠区烟草站收
购烤烟2175吨,比上年增长92%,9个产烟乡有5个乡翻番,4个乡增幅均在50%以上。织金县烟
草公司承包以后,所属各区烟草站按“两烟”购销任务、利润、费用水平、资金周转等7项指标
为考核内容,向县公司签订承包经营合同。
2001年,毕节地区烟草专卖局(公司)精简机关机构,实行定编定岗管理。机构从92个减
少到72个,机关管理人员从1345人减少到708人。对烟草站财务实行报账制管理,对黔西、赫
章、纳雍3个挂杆复烤厂实行停产,在全系统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对库存无价值烟叶47万多担进
行报废。烤烟收购全面推选原收原调和收购单据日封管理,烟用物资实行统一招投标采购。
毕节地区卷烟工业出现在1941年,多系手工制作,半机械设备极其简陋。1974年5月建立
毕节地区卷烟厂。1977年成为低水平机械化企业,年产卷烟2590箱。1978年,省轻工局令其停
业转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给
贫穷山区带来复苏烟草工业的气候。1981年初省政府同意毕节地区卷烟厂恢复生产。随着改革
开放方针的深入贯彻,地委、行署将烟草工、农业列为开发地方经济支柱产业,焕发起人民
群众发展烤烟、卷烟工业的积极性,卷烟生产连续翻番。卷烟产量由1981年6000多箱,发展到
1983年1.6万多箱,1988年过26万箱,年产值1.91亿元(1980年不变价),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
37.83%,占轻工业总产值的74.56%;8年累计固定资产投入6000多万元,创产值4.4亿元,产品
销全国21个省(市)。顺应烤烟、卷烟生产的发展,1977年地区建起第一个烟叶复烤厂。复烤
厂的建立不仅基本结束了初烤烟外调的历史,而且加工出口烟叶。1991~2000年,毕节卷烟厂
生产销售卷烟313万箱,销售收入88.82亿元,税金39.95亿元,占毕节地区同级财政收入50%。
连续6年进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和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所生产产品在全国20多个省市
销售。特醇驰牌香烟被评为全国名优卷烟、全国质量优等品。“大洋”“圣火”“红杏”被评
为贵州省名牌产品、贵州省优质产品。2011年,毕节卷烟厂完成生产任务42.15万箱,实现产值
39.67亿元。
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