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0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390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温的膜盖栽培未能全面推广,单产较低。1988年,3县平均单产90.32公斤,与东5县同期平均的
120.27公斤比较,差29.95公斤。
万担区 以收购量衡量产量,1977年的万担(500吨)区11个,占是年总区数96个的11.46%。
即:黔西县沙窝、雨朵、大关、甘棠、重新、林泉区,大方县响水、马场、理化区,毕节县海子
街区,金沙县禹谟区,均属东部老烟区。1978年万担区增加到27个,黔西县沙窝区发展到3万担以
上,织金县猫场区、赫章县六曲区成为万担区。1979年万担区又增到37个,毕节县海子街区3万担
以上。1982年万担区54个。其中:1万~3万担者43个,3万~5万担者10个,毕节县海子街区5万担
以上。1985年万担区,增至62个,占全地区99个区的62.63%。其中:1万~3万担者39个,3万~5
万担者20个,大方县响水区、黔西县林泉区、金沙县安底区均达5万担以上。1988年,万担以上
区69个。计:毕节县15个,大方县12个,黔西县11个,威宁县8个,金沙县7个,织金县6个,纳
雍县、赫章县各5个。其中:1万~3万担区37个,3万~5万担区27个,5万担以上区5个;毕节县朱
昌、海子街区逾6万担,相当于金沙、织金县定为全国优质烟基地县时生产水平。
朱昌区在东部地区属新烟区,1977年以前发展较慢,1977~1979年县农产公司派技术员在
该区常年蹲点,在推广技术上下功夫,逐渐扩大种植面积,1978~1980年连续3年生产烟叶万担
以上。1981年有宋五、岔河、花厂、双华4个公社(乡)列入县重点烟区。按照县委、县政府布
置,派技术员10余人在岔河公社常年蹲点,县税务局派人会同税务所在宋五公社蹲点。其余5个
种烟社(乡)由区机关干部负责。当年,4个重点公社,(乡)面积扩大1.59倍。产量增加3.54
倍,全区产量达1610吨,单产由上年76.5公斤提高到119公斤,自此跨入3万~5万担区行列。至
1987年,除1986年有所下降外,连续6年3万~5万担,1988年逾6万担。
海子街区属老烟区,曾经是地委农村工作重点,自70年代后期成万担区起,其发展形状呈
波浪式,起伏较大。1977年~1978年为1万~3万担区,1979年进入3万~5万担区行列,1980年
不及3万担,1981年又为3万~5万担,1982年在全区首创5万担记录,之后连续3年降到3万~5万
担,1986年又不及3万担,1987年复入3万~5万担行列,1988年逾6万担。金沙县安底区、大方
县沙厂区也与海子街区相似,时上时下。
大方县鸡场区发展较稳定,1979年成万担区,1980年不及万担,1981~1983年1万~3万
担,1984~1987年3万~5万担,1988年逾5万担。除1988年5个5万担以上区外,有黔西县林泉区
于1984年、1985年、大方县响水区于1985年逾5万担,此两区烤烟发展有反复,1986~1988年3
万~5万担。
随着万担区的发展,毕节卷烟厂和省外卷烟厂(烟草公司)在万担区建立烟叶基地。1986
年毕节卷烟厂在4个县的4个万担区试建烟叶原料生产基地,次年基地扩大到所有属县8个万担
区,约定烟厂投资扶持生产,基地按计划向烟厂调拨烟叶。1987年初,天津市烟草公司选择毕
节县海子街、鸭池、环城3个万担以上区,建立2万亩烟叶原料基地,由毕节县烟草公司安排生
产、地区复烤厂复烤烟叶,向天津提供2500吨复烤烟叶;天津向基地投入生产扶持费60万元,
300吨化肥指标(或平价与议价差价12万元),并负责支付基地建烟叶仓库贷款80万元,3年内
每年42240元利息。1988年,又签订3年合同,将生产扶持费增加到80万元。是年,北京卷烟厂
1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