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2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392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18.36%,公斤均价3.74元,比全区平均价多1.23元,参与连片种植农户户均收入2507元。
2011年,组建烤烟专业合作社7个,家庭种烟农场101个,种植专业大户8657个,三种种烟
主体户均种植面积1.78公顷,生产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四 烤烟栽培烘烤技术
烤烟栽培技术 20世纪40年代,采用冷床育苗技术,开厢移栽,每亩1800~2000株,基肥
以厩肥为主,每亩1吨多,用粪水或饼肥追肥2次,结合中耕,留杈子烟,留烟籽榨油。50年
代,基本沿用上述技术,但有所改变。1956年推广土温床育苗技术成功,移栽期前移,利于提
高烟叶产量,取代冷床育苗。1957年,省商业厅、农业厅联合发出通知,要求打顶、抹芽、不
留花,曾一度在地区内推广。1958年强调密植,每亩增到3000多株,用牛拉沟移栽代替开厢移
栽。60年代初,总结推广留杈子烟经验,打顶抹芽技术中辍。1963年春,国务院工作组到黔西
县考察,要求恢复开厢移栽技术,淘汰牛拉沟移栽,密度降为2000多株。1968年,黔西县引进
塑料薄膜覆盖育苗技术,试验成功,比土温床育苗提前20天,栽烟期提前。1971年,省农产品
公司在黔西县召开全省烤烟生产工作会议,要求大力推广薄膜育苗技术。此后几年,地区内普
及薄膜育苗技术,沿用至今。此时期,基肥仍以厩肥为主,但加进磷肥和饼肥30~50千克,追
肥增用烤烟专用复合肥。1978年,黔西县严重春旱,金碧公社农场4队借鉴外地经验,采用营养
钵假植移栽,效果显著。黔西县总结推广这项技术,各县相继推广。
1981年,贯彻省烤烟生产会议的要求,全面推广打顶抹芽技术,消灭满园花。1985年,地
区决定改变瘦土栽烟多,种植密度大的习惯,将烤烟安排在中上等地种植,密度1500~1800
株。1986年4月,省烟草公司在黔西、金沙县召开烤烟移栽现场会,强调移栽规范化。是年,
毕节烟草分公司制订《烤烟营养钵假植移栽技术规范》,全地区烤烟密度基本为1500株左右。
1982年,威宁县率先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地区烤烟科研协作组系统研究地膜覆盖栽培技
术,提出操作规程,在西部烟区推广。1986~1988年,地区烟办和毕节烟草分公司在大方县双
山区办万亩优质高产优质烟样板田。总结提出地膜烟的肥料施用技术,及在施肥水平较高、
氮磷钾肥比例合理的条件下,每亩1000~1300株,可获优质高产;单叶平均重7克以下烟叶具
有良好外观质量,香气质好量足,余味舒适干净,劲头适中,燃烧性良好。1990~1991年,
地区烟办主持《毕节地区西部优质烟生产技术开发》,列为地区和省星火计划项目,在海拔
1600~2300米的威宁县中水、大街、观风海区,赫章县可乐、恒底区,纳雍县治昆、姑开区实
施。项目以营养块假植和地膜覆盖栽培为突破口,总结出一套规范化技术。两年试验10.94万
亩,亩产128.6千克,上中等烟比例75%,4万多人种植烤烟脱贫。同期内,地区烟办进行用绿肥
作烤烟基肥试验,施用绿肥可节省投入,弥补化肥不足,不影响烤烟质量和产量。1994~1996
年,地区土肥站进行烤烟平衡配方施肥试验,效果显著,提出相应技术应用于生产。2000年
后,引进托盘水床育苗和小苗假植移栽技术,2004年,占烤烟移栽总面积的45%。地区烟草分
公司再次对烤烟地膜栽培技术研究,将垄顶由拱形或平垄变成槽形或蝶形,增强保水能力的改
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