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4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384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叶”,产量高、质量好、吸味香气与外观色泽均臻上乘。时值国民政府禁止种植、贩运、吸食
鸦片,失去税收,即倡导种植烤烟。民国28年(1939年)3月29日贵州省政府主席吴鼎昌致电广
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求购美烟种子32.5公斤,以资推广。5月6日,广西省农事试验场选赠寄来
美国(QRLNOCOHOSHANLLNE)烟籽56克。于是,民国29年(1940年)起在贵定试种推广。是
时,日寇入侵,华北、华东一些地区沦陷,邻近湘桂两省部分卷烟工业迁入贵州,引起消费变
化,原料紧缺,刺激生产。其次,省外一些疏散来毕人员、工商业者,也不乏富余资金,懂得
烤烟生产技术。兼之区境自然条件和物质资源都宜种植烤烟。少数有识之士,率先引种试种,
逐渐推广。他们虽非开发资源以富民,但为后来发展烤烟生产起到奠基作用。
民国30年(1941),黔西县城关镇刘克明(云南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从贵定购回烟种,
雇请烟师,首在城关南门吊井坎试种烤烟120亩,并带动冯少华等人分别在肖家井、茶家沟、化
陇种植120余亩。整地、育苗、移栽、管理、采摘、烘烤等技术全由烟师指导,收获干烟两万余
公斤。金沙县教会会长、商会办事王义兴,从四川省简阳县购进烟种“400号”,在城关玉屏乡
租地4亩,雇人试种成功。是年,大定县沙厂区黄泥乡在贵阳读书的余志仁购得烟种回家,雇工
种植,获利较丰,带动乡邻仿种。
民国32年(1943),区内各地陆续有人引种。织金县牛场区乡绅王利森、丁守谦合伙在区
镇附近坪子上、杨家湾、杉树林、枫香林等四片集中种植烤烟110多亩,由当时贵州省烟草股
份有限公司董事丁道谦(织金县人)洽购种子、咨询技术,又从贵定请来2名烟师,常年雇用
长工13人,农忙临工百人,由烟师指导,专人管理,施用优肥。除去各种生产投资,纯收入银
元8000余元。是年,区内已有16个区,25个乡试种烤烟,黔西占半数。至民国35年(1946),
全区种植烤烟已推广到48个区109个乡。黔西、毕节、大定名列全省推广烤烟最有成效的8个县
之中。同年,曾在四川联络农业专家和教授集资兴办农场的原芜湖海关分关长赵清尘,以其农
业技术之长,选择离城较近的毕节县鸭池乡,购地、租地30余亩,雇工自办家庭农场,亲自指
导,种植烤烟,亩产百余公斤,中上等烟和低次烟各半。大定县中学教师王国模也在城郊试种
烤烟成功。
民国36年(1947年),区境已有140多个乡种植烤烟,总产5000吨。黔西、毕节、大定产量
较多。抗日战争胜利,原来一些卷烟工业迁回原籍,市场萎缩;官商勾结,压级压价,盘剥农
民,烤烟生产受到挫折。到民国38年(1949)全区烤烟种植面积约1800亩。总产47吨,比1947
年下降99%,仅占全省产量的0.6%。
引种试种阶段,烟叶品种不一,耕作水平粗放,烘烤技术缺乏,所产烟叶大都质次量低。
黔西、织金试种贵州农业改进所试验推广的黄金叶,产量较高,质量较好。毕节、大定、金沙
等县最初引种“400号”,俟后推广有佛光、大红花等。但农民喜种多叶烟,求量不求质。最初
试种,引种者雇请烟师,从整地、育苗、移栽、管理到采摘烘烤都进行指导,投入产出,效益
明显。各地仿种推广,多数缺乏技术,修建烤房资金困难,只能因陋就简烘烟,故排湿升温不
灵,甚至采用明火烘烤,所烘烟叶质次价低。织金县城关镇邓厚昌曾于民国35年(1946年)致
函贵州农业改进所,要求提供良种、烤房设计、生产技术资料。民国36年(1947年)贵州省建
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