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9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379
第十三篇 工 业
个站。这是一段十分艰险的施工路段。沿线地质构造复杂,地上是在险峰、峡谷、沟壑交错中
穿越,地下则是与暗河、瓦斯、断层搏斗。
其中最为艰险的一段要数从六枝的岩脚寨隧道起,到水城滥坝的巴巴店隧道止,全长只有
77公里,就有长短隧道36个,大小桥梁107座,是一段桥隧密集、桥隧相连,出洞就是桥,过桥
便是洞的地段。36个隧道总长度为35341米,占全路段的45.9%。107座桥梁总长度约为28000米,
占全路段的36.3%。桥隧加起来就占到全路段的82.2%。所以,这段路被人们誉为“空中铁路和地
下铁路”。
36个隧道中,超过1000米以上的隧道就有11个:其中,大竹林隧道6074米、花苗隧道3843
米、茨冲隧道3680米、岩脚寨隧道2641米、三家寨隧道2147米、锅瓦隧道1750米、花赖隧道1580
米、猴儿关隧道1480米、王家沟隧道1225米、二道岩隧道1086米、石家峰隧道1002米。由此可
见,这段地下铁路是十分艰险、宏伟、壮观的。
在梅子关、二道岩、关寨、小冲头四个站之间,有七八处是在悬崖陡壁处施工,修不通运
输便道,汽车上不去。所需的钢材、水泥、碎石、水、生活物资全靠民工从山脚下一背一背地
踩着崎岖山路,往山顶上送。一个隧道或一座桥梁就需上万吨的物资,不知要花去民工多少血
汗?仅这一段路上就发生多起摔死、摔伤民工的事件。
聚集在这77公里路段施工的筑路大军约有5万人。其中,主力军是铁道部第二工程局下属的
几个处。凡是机械化施工的项目或重点工程,都是由他们承担;毕节地区带来的民工和当地政
府组织的民工共约3万余人,在铁道部门的指挥安排调度下,主要从事辅助工的工作,如施工场
地的平整、挖填土石方、搬运物资等,大部分是从事体力劳动。使用的全是手工工具,就是钢
钎、大锤、十字镐、铁铲、锄头、撮箕等,较为先进一点的,就只有手推车。广大民工就是这
样凭血肉之躯创造了这段光辉历史。
高昂劳动热情决胜艰苦生活条件
1960年到1967年是个特殊的年代,国民经济刚刚复苏,政治运动就接踵而来,先是“四
清”,后是“文革”。因此这段铁路的修建,既是在轰轰烈烈中开展,又是在政治运动中折腾。
从铁路职工和广大民工的愿望来说,都希望早日建成,好改变云贵高原一穷二白的面貌,
因此,劳动热情都很高。在全路137公里的工地上,10余万筑路大军,在高山峡谷中安营扎寨,
声势十分浩大,大小工地上红旗招展,到处都是激励劳动热情的标语口号。
由于经济下滑,物资缺乏,工地职工们的生活条件更加艰苦。相对来说,铁路系统职工的
生活条件要比广大民工好得多,生产有劳保用品,住宿有简易工棚,人人有御寒衣被,工人最
低工资每月也有100元左右。在这些方面,民工就差远了,按征召民工的文件规定,民工没有工
资,只发少量的生活费,每月出满勤的也只有30~35元,连最低生活都很难维持,很多民工连买
草鞋的钱都没有,只好赤脚上工地。民工们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又是手工工具,从事
着体力劳动的工种,上工前又没有经过安全培训,因此工伤事故经常发生。
1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