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3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383
第十四篇 烤烟 卷烟
第一章 烤烟种植
1949年全区种植仅1800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烤烟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1955年
种烟1.63万亩,产烟叶923吨。1956年,面积扩大3.3倍,产量增加2.71倍。以后,受农业以
解决粮食短缺为主影响,烤烟滑坡,产量最少的1961年仅1241吨。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烤烟产量回升,1965、1966两年在1959年的基础上平均增长
38.99%。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其间产量下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适时调整奖售
政策,并加大资金扶持,烤烟长足发展。1978年达3万余吨。20世纪80年代,年均增长15.2%,
成为区内主要产业,1988年种植超百万亩,产量过十万吨。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不断革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普遍进行区划调查,推行区域化生产;确定当家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逐年加强科技服务,大规模培训烟农,开展科学种烟。促使平均单产从四五十公斤提高到百公
斤以上。20世纪90年代,全地区年均种植烤烟113.65万亩,亩产114.5千克,总产13.01万吨,比
80年代分别增54.6%、4.8%和62%。1997年种植烤烟173.27万亩,总产20.39万吨,亩产122.4千
克,均为毕节地区种植烤烟58年的最高纪录。1998~2005年,国家压缩烤烟生产,地区执行省
分配计划,种植73万~83万亩。2000~2005年,全地区年均种植烤烟77.05万亩,亩产118.2千
克,总产9.11万吨,与90年代比,面积下降32.2%,亩产增3.4%,总产减29.9%。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烤烟生产建立烤烟生产管理机构,将烤烟种植正式纳入国民经济
计划,进行统一安排。1983年冬,地、县成立烟草专卖局、烟草公司,对烟草种植、卷烟生产
与销售实行全面的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烟草行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业务,结束了烟草
分散经营管理的历史。
第一节 种植推广
一 引 种
民国27年(1938),贵州农业改进所试图开发卷烟原料,遂在贵定、金沙、平坝等县采集
土烟65种进行研究,以选出能制作卷烟的品种;又从山东烟叶试验场、广西的柳州、贺县等地
购进从国外移植的烟苗多种,在贵阳进行品种对比栽培试验。结果,美国弗吉尼亚种“黄金
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