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6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376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节地区组织了大批民工参加。从9月起,从5省及18个市县集结了一万多名人员进入工地,人数
              最多时达3万多人,形成第一次大会战高潮。

                   1969年, 第1座焦炉出焦,1970年,第1座高炉投产。



                                                   五  水城发电厂



                   水城发电厂,代号为“5722工程”,又称“300号信箱”,坐落在水城汪家寨附近天生桥水
              帘洞,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全厂总占地面积526.39亩,生产厂区建于一块狭长月形平地上,长
              500余米,宽150米。四面环山,东南与西北山形陡峭,东北与西南山形稍缓,主厂房紧依西山

              而建。
                   为适应三线建设需要,满足六枝、水城矿区及水城钢铁厂建设供电需求。1964年9月,西南

              电力指挥部会同华东电力设计院决定在水城选点,几经踏勘而选定厂址。1965年3月,国家计委
              批复西南电力指挥部对厂址的选定报告。
                   1966年3月,华东电力设计院副院长薛怀琨,率领设计队进驻天生桥东南山坡上,这里野兽

              出没,荒无人烟。设计队员们动手搭帐篷,盖简易房屋,开始进行电厂规划设计。初步方案按
              三线建设战略原则要求设计,总装机容量为30万千瓦,其中,两台5万千瓦机组建在露天,4台5

              万千瓦机组及变压器、主控制室、升压站等建在洞内,烟囱依山而建。
                   1966年7月,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李井泉,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一

              副主任程子华、第二副主任彭德怀及西南三省领导听取了薛怀琨汇报,并视察了现场,初步决
              定厂址建在天生桥附近狭长地带。随后,水电部行文同意建厂。同月,水电部党组和西南电力

              指挥部联合行文,决定成立六盘水电力指挥部,负责六盘水地区电力规划、设计、施工和生产
              任务。水电部还决定,六盘水地区电力生产设备及生产管理等工作所需人员,由华东电力管理
              局对口包干负责。

                   建厂初期,由华东地区调来参加建设的职工,响应党组织“进得来,站得住,展得开”的
              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住房和办公地点,就在荒坡上自己动手盖油毛毡房。无生活用

              水,就用瓷盆、水桶到河里、井边去汲取。主副食品须到几公里以外购买,没公路,车无法运
              送,就用人抬回。电厂的开拓者们,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开始工程的筹建工作。
                   电厂建设,依靠共产党的动员组织,八方支援,通力协作。为尽快修通公路,给电厂施工

              创造条件,贵州省公路第5处职工和民工,艰苦奋战,快速作业。于1967年初,修通了厂区公
              路。从四川调来的国家建委土石方第5公司,承担开挖一、二期工程的出线洞和出渣洞及变压站

              基础,公司职工全力拼搏,向坚硬的山体岩石开凿,完成了任务,为电厂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建厂工程正在热火朝天进行时,“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波来临,加之实行“靠山、分散、

              进洞”和“先生产,后生活”方针等失误,建厂周期达近14年之久,使原定1968年建成发电的
              计划未能如期实现。且厂址处于山沟低处,严重受到洪水的威胁。
                   1974年,第1台机组投产发电。1978年12月,第2台机组交付使用。



            1474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