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5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375
第十三篇 工 业
动力厂、水电厂、机修厂等。
经国家计委批准,水城钢铁厂建设工程,列入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内。计划从1966~1968年,
建成年产50万吨生铁规模。1968年,国家计委又给水钢建设项目增加年产40万吨钢、30万吨钢材
的生产任务,要求在1972年完成。由于“文化大革命”干扰,原定建设规模未能按期实现。
1964年7月,西昌会议确定,六盘水的煤与攀枝花的矿石实行“钟摆式运输”的基本思路。
在1965年西南三线建设指挥部召开的会议上,根据水城在煤、地下水、电力及铁矿资源等方面
的有利条件,确定在水城选点建设钢铁厂。
1966年初,厂址初选在水城放马坝,此地四周山峦上,青冈树挺拔茂密,故水城钢铁厂对
外代号称为“青冈林林场”,又称“6032”工程。经研究比较,鉴于放马坝地势较开阔,与当
时“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建设项目选址原则不适宜,加之此地处于泥质灰岩滑坡地带。
最后决定,水城钢铁厂主体厂址选择在水城东北郊大、中、小三块田地区。
1966年1月13日,冶金部下达水城钢铁厂设计任务书。同时,根据中央指示,由鞍山钢铁
公司包建,骨干力量由鞍钢抽调,主要设备由鞍钢搬迁或加工制作,统配物资由鞍钢承担,矿
石除水城观音山铁矿解决部分外,主要与四川渡口攀枝花钢铁基地实行煤炭和铁矿运输协作交
流,靠渡口铁矿供给。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1966年2月,张子雄率领鞍钢18名先遣人员赶到水城。
随即,长沙地质勘探队,武汉钢铁设计院,昆明冶金设计院,鞍钢设计院、鞍山焦炭耐材设计
院、铁道部第2设计院等,也陆续赶来水城开展工作。
1966年3月,中共贵州省委在水城召开关于水城钢铁厂建设的厅局长会议,宣布成立中共水
城钢铁厂委员会和水城钢铁厂建设指挥部,由鞍钢副经理陶惕成任书记,张子雄任副书记;陶
惕成任指挥部指挥长,尹玉华、刘剑萍、谢良、姚英、周树芬任副指挥长。
为加强水钢的领导力
量,中共贵州省委、毕节
地区、黔东南州和水城县
委等,均派出强有力的领
导干部,参加水钢建设的
领导工作。
1966年6月,水钢建
设工程正式破土动工,第
一次建设大会战开始。参
加会战的施工单位,有第
3冶金建设公司、鞍山矿
山公司、鞍山阀门厂、第
7冶金建设公司及铁路建
设2局等20多个单位,毕 民工开进水钢场面(邓崇高 摄)
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