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4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264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毕业生中,满族学生占总数的52.3%。新化乡政府,在改善乡内办学条件同时,每年拿出10%的
财政收入用于教育,不少满族学生升入高等学校,改变新化乡无大学生的历史。大方县黄泥乡
槽门一村到2011年已累计考取大学生100多个,成为远近闻名的“状元”村。
生活习俗 1.居住。满族居住的地方多为平缓山地或山间盆地,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好。
喜聚族而居,少与其他民族杂居。房屋建造多选择在避风向阳的山脚或山腰,依山而建,房前
屋后竹林成荫。入黔初,正房多为两间,开南窗和西窗,里屋有三铺炕,成“匚”状。西炕为
贵,多住客人;北炕为大,住家中长者;南炕为小,住晚辈。随生活环境改变,房屋形式及地
势选择与其他民族相同。牲畜圈另设屋外,具体视牲畜多少及建圈能力而定。近年满族以居住
钢混结构的大小楼房为主。
2.饮食。以大米及玉米等杂粮为主;肉类以猪肉为主,喜吃豆腐;待客杀鸡,将鸡煮熟,
砍成八块,拌以佐料,盛入碗中,称为八块鸡。进餐时,主人先将鸡头或鸡肝,拈敬主客或长
者,之后才能举筷进食。客人到,必以酒款待;客离去,主人提酒上路,敬酒送客。
3.服饰。过去男装多青、蓝素色。上衣着马蹄袖长袍,两侧开叉,纽扣在右侧,腰身肥
大,大襟大袖,托肩,袖口不镶边,束腰带。下装长裤,裤脚肥大,不镶边。蓄长发,结独辫
垂后,戴素色小帽。脚穿背筋鞋。老少皆同。青少年妇女服装也为青、蓝素色。上装着过膝旗
袍。高领大袖,腰身较窄,挑花托肩,大襟两侧开叉,排扣钉在右侧,袖口镶宽边挑花,从开
衩到水脚均有花边。水脚4角挑有云状或花草图案。下装长裤,裤脚宽大,有挑花边的。头包白
布帕,脚身云头鞋。老年妇女服饰和青少年妇女无别,只是无花边。妇女普遍喜戴首饰,多为
银、玉制作,有项圈、手镯、耳环,颈上挂铜、银锁牌项链。现代男女多穿着通行款式服装。
4.婚姻、家庭和姓氏。满族婚姻系一夫一妻制,盛行姑表婚、姨表婚习俗,不同辈分不婚。
过去严格实行本民族内部通婚,禁与其他族联姻。清代,若男子娶汉族女子为妻,不能领取钱
粮;满族姑娘嫁汉族,受舆论非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婚姻由父母包办,媒人说合。男
女长到16、17岁要订婚。订婚不用庚书,而看鸡卦(有钱人看猪卦),男方捉一对鸡到女家,
杀之设宴,鸡卦用红线扎好,男家保存为凭。提婚时,媒人带礼物去女家,若收礼表示同意订
婚,随后男家先后去女家五次认亲。第一次带两包红挂面和一壶酒;第二次加倍送礼;第三次
对女家至亲都要送两包挂面和一壶酒,称吃欢喜酒;第四次与第三次同,称烧香酒,另给女家
送衣料、帕子布、裤腰布、枕头布、鞋面布、双鸡对肘(或单鸡单肘)及礼金,礼金越多,嫁
妆越厚;第五次送喜期,即择定好婚期和男女双方年庚。也可将烧香酒和送喜期合并讲行,称
随香送期。接娶之日,男家去媒人1人,男女接亲人各2人,押轿(或马)儿童1人和打彩旗、彩
灯的男童到女家。除备有鞭炮、衣物、首饰等礼外,还送双鸡双肘(或单鸡单肘),一块发亲
菜(猪肉),一对梳头鸡,一坛酒和一缸水。酒敬女家祖先神灵,水为新娘梳头水,用后要带
回男家作洗脚踩堂水。如女方父母一方去世,接亲礼品中按性别另送一只鸡和两个袱子;如女
方父母均去世,则加倍送。送到后,杀鸡、烧袱子表示新郎祭祀已故岳父母。女方父母健在,
只送碗一对,酒两壶。接婚当夜,女方寨邻姑娘陪新娘唱送亲歌一直到天明,勉励新娘不忘父
母养育之恩,到男家要尊老爱幼、孝顺公婆、勤俭持家。发亲时,将发亲菜挂在女家大门上,
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