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9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269
第三篇 人口 民族 宗教
时,男方的母亲要出来迎接,并问:“梳的尖尖头,提的多少油,是拿点灯还是拿梳头?”新
娘之母回答说:“梳的尖尖头,提的四两油,一拿点灯敬神,二拿照亮梳头。”新郎之母立即
将其迎入家中款待,还要给一笔钱,叫奶母钱又叫送梳头油。(8)站花。古代,穿青人举办婚
事一般要办四天,第一天叫“吃下马酒”,第二天叫“正酒”,第三天叫“拜客”,第四天叫
“结发亲人”。在正酒天,新娘要起得特别早,梳好三把头,手提花汗巾,面对墙壁站立,凡
是来吃喜酒的亲友,特别是姑婆和年轻的媳妇都少不了要涌进洞房观看,评论称赞一番,称为
“站花”。(9)试新娘。在婚事结束的第四天,婆家送走亲人后,便找来一担桶给新媳妇,让
小叔或小姑带到井边挑水,不管井有多远,要一口气挑到家,途中不停歇,不换肩,不要桶中
的水泼出来,众亲友站在道路两旁观看,能者就称赞夸奖一番,不能者就是生得漂亮也得不到
好评。(10)井边回门。按穿青人的习惯,没有回过门,新娘在一月内是不能下地劳动、不外
出串门的。于是,便举行“井边回门”来代替新娘满月回门。新婚第七天,新娘便由丈夫带到
井边,点对红烛,烧香五炷,然后新娘烧纸跪拜,祈求将来生活平安顺利。从此,夫妻才可以
共同劳动,新娘也能走亲友了。
2.丧葬习俗。老年人正常死亡后,要举行丧葬仪式。其内容有:送终,包括扶死者落气、
哭丧、鸣炮、沐浴、净身、理容、穿戴、吃汤饭、停丧、下榻、报丧、装棺入殓、设灵堂等过
程;治丧,包括绕棺、救苦、解结、辞灵、过殿、破地狱、开路、开堂、点主、出殡、包括饯
亡、清棺、出魂、抬丧等过程;安葬,包括择地、打井、背土、买地、复山、守孝等过程。在
整个丧葬过程中,穿青人有下列特殊习俗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习俗完全不同。(1)竹棍
报丧。穿青年老人死后,孝家派人通知三亲六戚,谓之报丧。报丧者执竹棍(约三尺)去到亲
戚家后,分男左女右将竹棍放于大门的左边或右边,表示见竹棍放大门的位置,就知道是哪一
位老人去世了。亲戚奔丧时,同样要执竹棍到孝家。(2)垫“鸡鸣枕”。穿青女老人逝世后,
装棺入殓时要垫“鸡鸣枕”。所谓鸡鸣枕,就是用布做成鸡形状的枕头,内装倒头纸灰,置于
死者头部左边。据说给老人垫上鸡鸣枕,能庇荫子孙勤快,听到鸡叫就起床,不睡懒觉。(3)
供茶吊孝。穿青人丧事吊孝,至亲至戚要下祭,下祭要牵活猪活羊,扎纸人纸马、“金山银
山”、写祭帐祭文祭对、伴奏乐器。普通的吊孝叫供茶,就是拿一个糯米粑、三炷香、四页钱
纸去吊孝。(4)买水浴身。老人去世后,孝子要带上纸钱、香和金属币到井边或河边,边烧香
烧纸边哭死者,然后将金属币丢于井中,再打起一桶水回家。水运回家后先舀一碗放神龛上,
后将水给死者洗身,孝子还要喝一口洗身水。晚上孝媳要用柳枝蘸神龛上的水洒放死者,边洒
边哭嘱死者:“要喝阳间清凉水,不喝阴间迷魂汤。”(5)火把送葬。穿青人出殡时,众孝子
要走在灵前送葬,正孝子执引魂幡在前,其他孝子执火把跟后(送出门走不很远),中途火把
不熄灭的,象征今后顺利兴旺,中途火把熄灭的,预兆今后不利。(6)草鞋荐亡。老人去世,
“开路”时要烧一双草鞋,以示给死者穿着上路。(7)拔牙。去世的老人若满口牙齿完好无
损,要拔掉一颗入殓,或待其腐烂再拔掉一颗。(8)雀窝掩井。穿青人安葬老人时,挖好井后
要拿一个事先准备好的雀窝连同纸烧在井内,而后移棺入井掩埋。(9)烧火照墓。死者入土安
葬后,要在新坟前连烧三夜的柴火,后来改成送灯,即在死者墓前送三夜的灯。(10)吃素守
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