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7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267

第三篇 人口 民族 宗教


                 源流 1.骆越。《穿青人的历史与文化》记载:按照“土人”早期的居住地域和后来有“里
            民子”的称谓与“里民子即土老”的记载,以及穿青人的一些遗俗,“土人”最早的基本成分

            是“骆越”的后裔“里人”(又称“僚”)的一部分发展来的,属于“五溪蛮”中的一部分。
                 2.土人。土人,在明清时期是一个族群的专用称谓。明万历郭子章《黔记》载:“土人,在

            新添司者,土官与卫人间通婚姻,岁时礼节渐染华风;在施秉者,多思、播流衣(裔)。以九
            月祀五显神,远近邻人咸集……”康熙田霁《黔书》载:“土人所在多有,在广顺、新贵、新

            添者,与军民通婚姻,岁时礼节皆同。男子娴贸易,妇人力耕作,种植时田歌相答,哀怨殊可
            听,岁首则迎山魈。”土人的“九月祀五显神”“岁首则迎山魈”“妇人力耕作”等习俗就是
            今天穿青人的习俗。

                 3.中原移民。《黔记》《黔书》等志书都记载有穿青人先民与中原来的军人家属通婚的史
            实,说明中原移民及后裔中也有不少人融入穿青人。

                 4.其他土著人。在历史上,穿青人先民,不仅与汉人通婚,也与其邻近的彝人、蔡家人、仲
            家人等通婚,相互融入。
                 迁徙 穿青人先民,早期的居住地是在黔东南的黎平、三穗、镇远、施秉和播州所辖的黄

            平一带。即史称“五溪”的西南部,是“思播流裔”。后移居黔中,即贵定、龙里、贵阳、惠
            水一带。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军取道贵州征云南,居于贵阳周围的穿青人先民被迫迁入

            水西的水外六目等地即今天的清镇、平坝以西的鸭池河及三岔河东岸周围,居住几代人后,开
            始进入水西地区居住。到明朝天启年间,穿青人开始大量进入水西腹地,分别移居在织金、纳

            雍、大方、水城、威宁、毕节等地。
                 人口分布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登记,毕节地区穿青人约54万人,其中,织金县有穿青人23

            万多人,纳雍县穿青人约22.4万人,有0.86万人分布在大方、威宁、毕节、赫章、黔西、金沙等
            县。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穿青人的人口数据列入未识别民族栏,毕节地区有未识别民族人口约
            44.06万人。其中,织金县20.03万人,纳雍县19.32万人,大方县3.64万人,毕节县0.51万人,威

            宁县0.27万人,赫章县有0.18万人,黔西县0.1万人,金沙县0.01万人。穿青人人口,第六次人口
            普查时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减少9000多的原因,是部分穿青人为了外出务工、求学的方便而改

            为其他民族了。
                 语言 穿青人在很早以是有其独特的语言,被称为“老板腔”“老辈子话”或“穿青
            话”。使用汉字,但也有特点,主要表现:一是汉字读音有所不同。如穿青人把“房子”读成

            “黄子”“现在”读成“谢在”“两个”读成“碾过”“放下”读成“晃下”“回来”读成
            “肥来”“半边”读成“拜边”“头发”读成“头花”“吃饭”读成“吃焕”等。二是有部分

            词汇的含义与汉语不同。如汉语的“碗架”,穿青人却叫作“栈”或“碗栈”;人跌倒了,穿
            青人叫作“cuo”(即蹉的谐音);抱小孩拉屎,穿青人讲“抽小孩屙戛”;未出阁的姑娘,穿

            青人叫做“婆”;把“盐巴”讲成“叶巴”等。穿青人讲老板腔,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现在
            70多岁的老人还能讲。聚居区域离城镇集市较远的村寨,这种语音保存得多一些,如织金县以
            那的多吉、正平、板桥、果永等地。



                                                                                                           525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