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3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263
第三篇 人口 民族 宗教
领兵讨伐水西。事平,部分满族清军驻扎于今黔西、金沙、大方等地,监视绿旗汉军戍守任
务。按清制官兵及家眷都靠额定俸禄生活,人们称之为禄额人,《大定府志》中把禄额人简写
为六额民,民间也称之为六额子。后因兵饷不够,他们就领照开垦从事农耕生产。1678年吴三
桂占据西南诸省称帝反清,清兵平定吴三桂后,一部分满清官兵及家眷又留下来,加入禄人之
中定居下来。1978年12月后,自称阿大、元族或禄族的人纷纷要求正本清源,回归满族。1983
年,实施第二次民族识别,根据其意愿,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认定为满族。
人口分布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地区满族人口6417人,其中金沙、黔西、大
方县共6365人,占99.18%,占贵州省满族人口的62.23%。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地
区共有满族7420人,黔西、金沙、大方3县共7132人,占全地区满族人口的97.46%,占贵州省满
族人口的43.15%。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地区共有满族8617人,占全地区普查人口
总数的0.14%。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地区有满族人口9327人,占全地区总人口数的
0.14%。满族人以连片方式居住在黔西、金沙、大方县结合地带。其中,黔西县分布在金坡苗
族彝族满族乡的捅井、雨灌、花坡、宋家沟、石笋、银厂、雷响孔;仁和彝族苗族乡的桃园、
长田、平寨;重新镇的荆州、新建、双龙、沙坝;城关镇的双桥、八块田;洪水乡的大桥、附
廓;定新彝族乡的青杠。金沙县分布在安洛苗族彝族满族乡的高家寨、杨家寨、对门寨、大水
井、安家寨、高榜田、喂驴坝、麻园寨、木杉、小录布、箐门、马鞍石、以哈罗、大麻园、宋
家坪;新化苗族彝族满族乡的黄家寨、河坎、燕子沟、大竹、水淹。大方县分布在黄泥彝族满
族乡的槽门、倪家寨、戛木;沙厂彝族乡和大水彝族苗族布依族乡也有分布。连片分布地带的
村寨皆百人以上,多的达300余人。
语言文字及文化教育 1.语言文字。满族人早就使用满语满文,但入关后很快接受汉文化,
学习汉文,通晓汉语。据《金沙县志》记载:“清嘉庆前,会满语人多,此后逐渐减少。现在
只有少数老年人能用来念经和叫魂,经书用汉字注音,能识其字解其意。”安洛民族乡高氏一
墓碑发现4个满文字样,旁边刻有篆体汉字“慎轩黄印”,其余所有姓名、碑记、墓碑、家谱,
以至作嘎的经书,都用汉字书写。
2.文化教育。满族家庭以长辈言传身教伦理道德、礼仪、观念意识、生产技术、工艺等为
主。子女从小接受汉文化,学汉文、通晓汉语,即使家境差也要尽其所有能力送子女入学。清
代熟读四书五经的人很多。嘉庆后,宋、黄、游、安、杨、付、高、倪、姜等姓文武秀才不
少,还有廪生、贡生。其中杨氏自康熙年间迁入,从第三代起,每代都有人从教,后来开办
竹林书院,闻名于黔西、大定。安洛人杨春生,光绪中期大定府廪生,一生从教,著诗、文
甚多,现遗存诗22首。其子杨姜斯,一生从教,现遗诗56首;其婿赵烈钧,善诗擅文,遗诗33
首、文4篇。黔西金坡宋家沟付德洋11岁童试入学,16岁入泮,次年补廪,1905年经考试选送日
本留学,崇尚孙中山。1911年学成归国,拒绝袁世凯政府聘任,回乡办学。1918年去广州见孙
中山,返回途中抱病,殁于贵阳,运回原籍,葬于桃园。新中国成立后,受重教风气影响,满
族教育更进一步发展,满族居住地的子女入学率均高于其他民族。据金沙安洛中学1985~1993
年统计,招收900名学生中,满族学生有189人,占21%。是时,在安洛大贤小学1985~1993年的
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