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1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241
第三篇 人口 民族 宗教
2.祖先遇困节。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麓川宣慰使反叛,明军被叛军围困,绝粮7日,
偶然发现当地有人采食红刺莓(救军粮)和糯米果,遂以此为食,解无粮之困。被困明军中多
为入黔南京人赵谢等姓的先辈。由此定每年农历七月初五为祖先遇难节。是日,各家都要摘糯
米果、红刺莓放于神龛上祭奠先人,也有不少人家将红刺莓磨成浆,拌糯米面做成饼蒸或炸熟
祭奠先人。
3.祖先受难节。建文帝元年(1399)七月初,北平都指挥使和布政使谢、张2人被燕王朱棣
杀害。以此为由,定每年七月初六为祖先受难节,到时均要设祭。
婚姻 白族普遍实行族内外婚制,只要辈分相当,年龄适当即可,也可同其他民族通婚。
定亲前男女可自由恋爱,但定亲须经父母同意。从恋爱到结婚,要经过鸡礼酒、定期程、成亲
等程序。鸡礼酒经媒妁之言后,男家选择吉日,用红绸红纸包扎绸缎布料及钱币、好酒作定亲
礼物送至女家。女家收礼后即杀鸡摆酒招待男家来人。敬酒时交换儿女八字生辰贴,作正式订
婚。定期程:男家带礼物到女家,议定结婚日期,婚期议定后,待婚女儿即不出门,成天在家
做针线备嫁妆,邻里年龄相当的姑娘常来做伴,帮做针线;成亲。结婚前一天,女方家办酒席
请亲友;每当亲友来时,婚女都要哭泣一次,诉说不忍离家之情;男方接亲要备花轿或彩马,
在女家办酒当晚到达。接亲人不拘多少,必须是新郎的弟或表弟、侄辈。次日为男家正酒日,
每到一批客人或1个客人,吹鼓手都要吹打1次。新娘上轿或上马离家去婆家时,要对兄弟姐妹
和亲友哭诉一番,以示不舍之情,此时父母必须回避,不能相送。婚礼仪式有拜祖宗、拜双
亲,夫妻对拜,与汉族基本相同。新中国成立后,婚姻多由儿女作主,父母参与意见,婚事程
序较简单,免去定亲、订婚重复送礼,婚礼也较文明,用鞠躬代替跪拜。龙家男女社交公开,
恋爱自由,只是订婚时须经女方父母同意。黔西、织金县龙家在春节,大方县龙家在农历七月
十三日,于寨子平坦处立一木杆,男女青年围杆唱歌跳舞,选择对象,称为跳杆择配。经过跳
杆,各对青年男女相约上山采火草,互相接触交谈,如彼此有意则请媒说合。从提亲到结婚,
行提亲,行聘,成亲三步。
1.提亲:先由男方请媒人用布袋装一瓶酒,去女方家挂于门后,只了解女方一些情况即归。
其次再由媒人到女家正式提亲,请女家考虑。再次,由媒人询问女家,若女家不同意,将布袋
和酒退还媒人;若同意,请家族中至亲陪同媒人吃允口酒,杀一只鸡招待,媒人将鸡卦带回男
家道喜。
2.行聘。聘礼一般为衣裙、绸缎、首饰、酒肉之类。富有人家要送白银、猪一头。女方家要
陪送一块田土,待嫁出姑娘死后退还,俗称姑妈田或姑妈士。
3.成亲。新娘不坐轿以骑马或步行到男家,婚后1月回娘家省亲。回门时,以糯米炒面为重
礼,除送娘家外,尚需送给娘家至亲好友各一袋,每袋约10市斤。另加1个“压袋”,内装一
个糯米粑。过门女儿第一个孩子满月时,娘家的至亲好友也要送一袋糯米炒面给男家,表示认
亲。婚俗大体与南京和江南一带相同,也有少数婚俗同龙家。新中国成立后,不与南京人以外
通婚的约束自然消除,婚俗也随社会进步而有所变化。
丧葬 白族丧葬旧时行云南大理白族火葬俗。后受汉族、彝族影响,改行棺葬。有举丧、
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