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7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237
第三篇 人口 民族 宗教
“总掌教”负责统一管理辖区内的伊斯兰教事务。毕节境内的第一任总掌教是由威宁镇总兵官
韩忠担任,第二任总掌教是刘纲阿訇担任。民国时期,废除“总掌教”,各清真寺实行乡老制
度,每清真寺设一名乡老负责管理本寺内宗教事务。新中国成立后,清真寺设民主管理委员
会,由本寺穆斯林民主选举产生,设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干人,每届任期三至五年。民管会成
员必须是宗教信仰虔诚、作风正派、热心公益事业、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号召力的人,负责联
系和代表本寺回族商议、决定相关事宜,决定对执寺阿訇的任聘和解聘,管理本寺经济收支、
寺产等事务,代表本寺回族群众协调、处理相关问题。
在清真寺经文学校学完并掌握《古兰经》和《圣训》等经典知识,取得穿衣资格(毕业)
的人称为阿訇。被聘到清真寺主持宗教事务的阿訇称为执寺阿訇,其余的为闲职阿訇。阿訇实
行聘任制,每届聘期1~3年,期满可连聘连任。执事阿訇主持本寺内一切宗教活动,承担宣讲
伊斯兰教知识和教学任务。生活费按商定由本寺回族共同负责供给。
清真寺经济收入来源与支出范围有:(1)房产和用品租金。(2)天课收入,用于济贫扶
危。(3)供养收入,交给执寺阿訇享用。(4)开斋捐。(5)乜贴收入。(6)丧主拿出的安
葬亡故人员经费。(7)集资功德等其他收入。
经济 毕节回族的经济类型属于农业与个体经济结合类型。回族有善于经商的习惯,过去
有“十回九商”之称。农业经济长期以来是回族经济的重要部分,回族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
在农业经济中,易于转型于科技兴农,追求经济效益,在适宜烤烟等经济作物种植区域,绝大
多数回族从粮食生产转型到经济作物生产。在农闲季节,大多在城镇做小生意赚钱弥补家用,
相当部分回族从农业生产中脱颖而出,迁居到城镇从事餐饮、建材、百货等商业活动,部分回
族农民在昆明、贵阳、水城、昭通、威宁、赫章等地建有自己的企业。
文化教育 回族的文化教育分为经堂教育和国民教育两部分。经堂教育是清初以来在清真
寺举办的伊斯兰教知识教育,由阿訇传授学习阿拉伯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经堂教育历史以
来培养了一大批经学人才和识汉字的回族。经堂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有500多人在省外任教、翻
译和从事商贸活动,有600多人在市内从事运输、建材、餐饮等经济活动。
国民教育指回族进入政府办的各级各类学校接受综合教育。历史上,毕节市内的回族有文
武进士8人,文武举人33人。新中国成立后,回族考入各类大学专科以上的学生有近万人。
文物古迹 毕节市内回族的文物古迹有古清真寺遗址、回族公墓及碑刻、古籍等。属于明
代的清真寺遗址有威宁马坡清真寺遗址、威宁下坝清真寺、威宁海子屯清真寺、威宁杨旺桥清
真寺、威宁马家屯清真寺,属于清代的有织金西后街织金清真寺遗址等。古老回族公墓有威宁
尚家屯回族客坟山、尚家屯张姓坟山、下坝马姓坟山及《马氏阖族公建祖茔坊并镌族谱记》遗
址、蔡家地马姓坟山、撒姓坟山、海子屯李姓坟山、杨旺桥松林马姓坟山、杨旺桥刘姓坟山、
锁姓坟山、马家屯马姓坟山等都是明清时期的回族公墓。清代碑刻有位于织金县的世袭壮烈伯
爵、平远协副将许保林墓碑,位于威宁尚家屯回族客坟山内的苏仕辅墓碑(兵部侍郎、河南巡
抚杨国祯撰,太子太保、御前侍卫、一等果勇侯、陕西提督杨芳书),位于海子屯李姓坟山内
的李启唐墓碑、紫金关参将李崇墓碑,位于杨旺桥刘姓坟山的刘吉大阿訇墓碑、总掌教刘纲阿
495